深港澳珠随记(一)深圳篇

标签:
旅游图片 |
分类: 旅游随笔 |
2023年11月10日,我再次来到了深圳,开始了深港澳游。
准确的说,这是我第三次踏上了深圳的土地。第一次早在1989年3月,那时我还在江西瑞昌一个机械厂工作,由于企业转产,一时没有主打产品,各单位自找门路,于是我们运输科就揽下了帮麻纺厂运输产品去深圳的活。我担任押运,办下了“边防通行证”,就上路了。汽车一路南下,中间住过一次店,第三天凌晨就到了深圳蔡屋围。那里离罗湖很近,麻纺厂在那里有个中转站。上午卸了货,下午自由活动去自由市场买烟:黄红梅、红塔山,这些在内地都是紧俏货。我不抽烟,帮别人代买了些。我还步行去红荔路邮局寄了一封信。那时深圳,新房子不少,高楼大厦不多。吃的很贵,我们是自己采购了一些蔬菜,一块肉,做的饭。那个时候,江西厂里有些同事,刚刚来深圳闯荡,我们又公务在身,没有去打扰。
第二次是2014年,我们中间的人都已退休,即使重新返聘的这时也都退了。许多人过去与在深圳的华先生是职工大学的同学,就以同学会的名义组织了那次旅游。六十好几的人,背着单反相机,出“世界之窗”,进“民族文化村”,不觉得累。也去了香港,一日游,没有住夜。总之,觉得不过瘾。
于是今年秋天又酝酿着去,九年过去了,这时大多数人已是七十有余了。没有人背相机,手机早已升级换代,拍照棒棒的。也没有坐动车,感觉绿皮火车睡一夜更不累。到了深圳觉得对老年人特别友好,坐公交地铁刷身份证就行。省钱是次要的,主要是省时,记得九年前出门坐地铁,一个个在自助机前购车票,很费事。
由于同来的有几位朋友,上次没来,所以一些深圳景区又去逛了一遍;路长走不动,就坐园内观光车代步。几天逛下来,感觉“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这些大众景区,变化不大。“中英街”,没想到游人还是这么多,也许不收10元的通行证费了,旅游团占了大多数。与九年前不同的是前来购物的人少了,街道整洁了。印象深刻的是“莲花山公园”、“东部华侨城”和“南头古城”。
去莲花山的那天起初下着小雨,到了中午才转多云,但是游人不少,是公园正在举办“勒杜鹃花展”?还是周末,那里的大草坪吸引人?
我发现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山顶广场”,就连我们这些七十多岁的老人,都一步步地走了上去。那里有“总设计师”的铜像,正是这位老人给深圳带来了百年巨变,给中国指明了复兴的道路。在山顶广场可以俯瞰深圳市中心,在那里感受深圳的蓬勃活力。
东部华侨城是近年来新开的一个景区,虽说也要上山,但上山之路被设计为自动扶梯和索道,所以很合适老年人。
南头古城,是被改造发掘的小众景点,既有历史上管辖深港两地的古城遗址,又配置了居民家门口的绿地和文化美食小街,值得一游。这个地方距离老同事华先生的科技园里的家,有公交三站远。但是,1987年,他家刚来时,买米换液化气罐就得跑这么远。
在深圳,从江西老厂过来的有许多人,他们相互扶助,走得很近,几乎每年都要聚会一次。10日我们到深圳的第一天晚上,又在科技园附近的“金翠皇宫”粤菜馆相聚了。他们中间有与我们同辈的,也有比我们小十多岁的“职工子弟”,他们都事业有成。有高级工程师,有注册会计师,有高级教师,有还自己办企业成了“老板”。看着他们笑逐颜开的高兴样子,我忽然想到了去酒店路上遇到的一群群下班赶地铁的年轻人。在这些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中间,不久也出现许多成功者的;因为这是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