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剧《小青虫的梦》案例分析
(2016-11-30 20:35:05)
标签:
教育 |
活动目标:
1.参与表演的角色能口齿清楚的说出自己的台词,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能用相应的肢体语言表达角色的动作,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3.在表演游戏中充分享受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音乐厅,背景布置,各个角色的服装,道具,音乐。幼儿已经进行多次的排练。
角色扮演:小青虫(文奕熹)、蜗牛(高梓傲)、蟋蟀(应维)、蜜蜂(文晓洁)、蜘蛛(张潆心)、瓢虫(罗艺菲)、萤火虫(黄园佳)、蜻蜓(李颖佳)、小星星(万璟睿)、主持人(黄梓灵)、蚂蚁(罗元浠、段翔升)、螳螂(张哮然、张海滨)
活动过程:
1.今天童话剧《小青虫的梦》正式开演了。交代演员和观众的注意事项。
2.角色们穿好服装,拿好道具,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3.表演完毕,教师进行活动评价。收拾道具和场地。
案例描述:
自从听完故事《小青虫的梦》之后,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就像着了迷一样,天天想听,天天想表演。对于谁扮演什么角色,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祥祥说:让文奕熹扮演小青虫,因为她最能干。
浩浩说:请张潆心扮演蜘蛛,因为她跳舞跳得好。
文文说:请朵朵扮演瓢虫,因为她最漂亮。
熹熹说:让应维扮演蟋蟀,因为他最帅了。
佳佳说:要不我们请愿意扮演角色的小朋友都表演一下,看谁表演得好就请谁扮演谁,好不好?
大家都觉得佳佳的主意不错,于是就请愿意扮演角色的小朋友都上来表演了一次,根据大家一致的评判,最终决定了表演的角色。
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表演能力也大有发展,他们在游戏中已经显示出计划性和组织性的能力,并对表演质量有了新和高的要求,他们通过公正、公平的竞争角色来让自己的表演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让幼儿去感受、去领悟表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让幼儿的表演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和锻炼。
案例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我们在帮助幼儿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时应注意和考虑的是什么呢?
1.选择适宜的故事,指导幼儿理解、欣赏。
选材是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宜的故事,这次我们选择的故事《小青虫的梦》,我们发现幼儿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通过讲述故事,幼儿对其中的角色对话、出场前后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加上幼儿回家也请家长在网上搜索《小青虫的梦》的视频,观看后,几乎每个幼儿对这个故事里所有的角色和台词都记得清楚,并且都能表演。
2.在潜移默化中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
幼儿最喜欢模仿老师。因此,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时讲故事时,我们都应该有感情、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幼儿讲述,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塑造了能干的蜗牛、害羞不自信的毛毛虫、骄傲的瓢虫、蜘蛛、蜜蜂、公正的蟋蟀等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幼儿在教师的带动和感染下,开始学着老师的腔调,进行对话和游戏,在此基础上,逐渐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改编、丰富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3.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注重个体差异,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材料是故事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动手力、同伴间的合作力等。因此,根据游戏的发展需求及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程度的半成品材料,并进行不断的调整,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4.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合理创新。
长时间的表演游戏,给了幼儿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幼儿越来越有自信。原本不爱说话,胆子小的幼儿也和大家打成一团,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表演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