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文:《觉悟论》之三十四(孟勇)【原创】
(2023-10-02 00:22:19)分类: 我的哲文 |
因此,在裴多菲的这首诗里,唯一真正属于我们并且在其上可能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就是第一句诗中的我们的生命----人类的生命。我前面做了大量关于人性的探讨,人性的终极追求就是幸福,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由此可以推出:“人是利益动物”。但是,利益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否则也就无所谓“追求”一说。因此,人性所追求的一切利益都只能是指向外部物质(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而人的价值是不能用获得外部物质的有无与多寡来表达的。更何况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好运永远是侥幸的,比如成功,比如爱情......这些人人都想要的“难得之物”注定只有运气好到爆棚的少数人才能拥有-----难道人群中的其他大多数人就因此失去“人的价值”而不值得或者不配再继续往下活了吗?!
因此,一个人要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或者说“人的价值”就只能回归人类的生命本身,而不是身外之物。从物质的角度看,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的唯一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大脑这一物质-----多数动物没有大脑,即使有,其发达程度也都赶不上人脑。从动物脑到人脑的这种物质的才是根本的角度。说人类是“万物之灵”仅仅是因为人脑是“万物之灵”,而这块三斤左右的“万物之灵”被宇宙进化出来,可不仅仅是让人类用于觅食和繁殖的,更不是用于自相残杀的。因为前者连动物都能做到,而后者更是连动物都不如-----上帝之所以让人类从动物中间站起来,是为了让人类“仰望星空”的,不是为了让人类重新爬回到动物群里和它们竞争生存空间的。而“仰望星空”的本质就是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应该是合二为一的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硬币的名字就叫思想。所以,人类与动物在生命本质上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会思想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