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转载学习 |
后“双减”时代何以防止义务教育加剧内卷化
崔允漷 张紫红
一、后“双减”时代义务教育内卷化的潜在风险
“内卷化”主要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范畴,在诸多学者对其的解读和运用中,可以看出“内卷化”主要表征为两点:一是有外延扩展而无内涵扩展,二是边际报酬递减。[1]教育内卷化主要表现为:教育总量和规模扩张,而教育质量停滞;各类教育资本投入带来的受教育者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正如“剧场效应”所揭示的:当剧场前排的观众站起来观看节目,最终会演变成全部观众都不得不站起来观看,在更费力的情况下却不能得到更好的观赏体验。“双减”政策颁布前,家长面对恶性教育生态,为维持平衡不得已采取竞争策略,但其实质是失衡和内耗。后“双减”时代,义务教育内卷化现象应该得到明显控制,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均衡。但是,“双减”政策尚未回应的遗留问题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义务教育内卷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补习需求与学校教育现状存在落差,家长焦虑情绪无处安放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获取个性化、针对性教育资源的渠道大幅减少,而当前学校教育的质量尚难以满足“异学习”的需求,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减。在“补习热”浪潮中,家长面临两难困境:不补习孩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卷”入补习浪潮后孩子又不堪重负。“双减”政策颁布后,家长焦虑依旧,但内容从“补课”焦虑转变成了“不补课”焦虑:不补课之后看似“重回起跑线”,但家长、孩子们真正的个性化、针对性的补习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难以被满足,譬如学优生“培优”的需求,学困生“补差”的需求,中间生的“拔高”需求等。当前学校教育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学生的“异学习”。我国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面向每个人”,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回应义务教育如何实现“适合每个人”,做到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在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保证绝大多数人掌握基础性知识技能。短期内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后服务的水平似乎难以满足学生“异学习”的需求。学校教育作为供给侧难以满足家长们不同类型的“需求焦虑”,可能会更容易诱发“乱投医”的现象,加剧教育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