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颐和园》习作指导(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起过渡作用句子的写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具体介绍颐和园2-5段。
二、学习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2.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3.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4.学习这些起过渡作用句子的特点。(直接点明景点;写出出发点和到达点;写清观察视角)
5.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三、学习抓住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1.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2.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3.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