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主题阅读活动设计为例

(2019-11-02 16:40:47)
标签:

2019

邵武一中

阅读与写作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以《走近鲁迅》主题阅读活动设计为例

【摘要】语文学习任务群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带来了四个转变:一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二是学习内容的转变:从单篇文本到群文阅读;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四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学习  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18个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们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融合课程诸要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的载体,是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2]。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笔者不揣冒昧地用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笔者曾为长郡中学2017级高一学生设计了一个走近鲁迅的主题阅读活动,下面把此次阅读活动的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呈现如下:

一、教学设计篇

(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设计走近鲁迅问卷调查,统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情。

2)结合课程标准和必修四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的要求,明确课堂导向,确定活动重点和难点。

3)搜集、整合、印发有关鲁迅的阅读材料。

4)指导各组学生确定选题,指导学生完成各自的读书笔记和小组汇报展示。

5)设计、印发走近鲁迅听课反馈表。

2、学生准备

1)完成走近鲁迅问卷调查。

2)自主阅读印发的所有资料,完成各自的读书笔记。

3)各组确定好小组选题,合作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注:阅读材料有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郁达夫《回忆鲁迅》、《怀鲁迅》、唐弢《琐忆》、阿累《一面》、鲁迅《鲁迅自传》。其中,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作为精读文章,而其他阅读材料作为助读文章。

(二)活动过程

1、图话鲁迅

根据调查问卷第3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形象,学生画的鲁迅先生肖像图:方正的脸,倔犟的头发,冷峻的横眉,紧促的眉头,深邃的目光,浓密的一字胡,一袭朴素的长衫。 2、词说鲁迅

根据调查问卷第4题,统计出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高频词有: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坚毅深沉、爱国忧民、有骨气、博学强知、批判、深刻、犀利”……

这样的一个鲁迅先生是可敬的,甚至是可畏的,与我们是有距离感的。曾有人调侃: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然而,这是真实而完整的鲁迅先生吗?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开始阅读鲁迅,了解鲁迅,感受鲁迅,亲近鲁迅。

3、我读鲁迅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阅读完相关作品和资料后,完成各自的小组汇报。4个小组分享展示,另外四个小组担任评委老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走近鲁迅听课反馈表。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另外四个小组讨论1分钟,评选出最佳展示小组并说明理由。

https://file.12km.com/c87eac32e0a48dd7fa2f.png

4、点评总结

1)小组互评

各组讨论评选出最佳展示小组,4个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评选优秀展示小组并说明理由。

2)教师点评

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各组汇报展示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说明其优点和不足。

3)教师总结

教师对各组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学生走近鲁迅的研究成果,指出各组的亮点和特色,并对学生的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各自的研究课题。

二、教学设想篇

(一)为什么要走近鲁迅?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鲁迅?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学过鲁迅的许多作品,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但是学生是否真的喜欢鲁迅?为什么大多数同学对鲁迅先生会敬而远之,产生距离感?也许由于时代隔膜,也许由于读者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有限,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未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学生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四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设置了学习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走近文学大师,而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是当之无愧的文学文化大师,因而我们需要鲁迅,需要走近鲁迅。

(二)走近一个怎样的鲁迅?

我所了解的鲁迅问卷调查中,学生画的鲁迅先生肖像图是这样的:方正的脸,倔犟的头发,冷峻的横眉,紧促的眉头,深邃的目光,浓密的一字胡,一袭朴素的长衫。这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眼中标配版的鲁迅形象。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出来的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高频词有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坚毅深沉、爱国忧民、有骨气、博学强知、批判、深刻、犀利”……他是深刻的,他是伟大的,但鲁迅先生平和的一面却被我们忽视了。因此,本次走近鲁迅主题阅读试着带领学生认识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真实、鲜活的鲁迅先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鲁迅先生,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鲁迅先生。

(三)怎样走近鲁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近鲁迅,消除学生与这位文化巨人之间的隔阂呢?笔者认为,走近鲁迅先生的关键在于把鲁迅先生还原为一个。他首先是一个,其次才是一个文化巨人、革命斗士。正如北大教授孔庆东所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他既是青年的导师,也是溺爱孩子的父亲;他尖刻犀利,却难掩智慧的幽默;他战斗,却决不做无谓的牺牲!

把鲁迅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别人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及鲁迅先生的自传,来了解鲁迅先生其为人,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这里重点选取了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作为精读文章,郁达夫《回忆鲁迅》、《怀鲁迅》、唐弢《琐忆》、阿累《一面》、鲁迅《鲁迅自传》作为助读文章。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对读者的吸引力不仅在其朴素优美的文字,更在于她作为女性作者对生活细腻而又深情的体悟,对于学生走近鲁迅有很大的帮助。这六篇阅读文章构成一个任务群,帮助学生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学生在自主阅读完材料后,完成各自的读书笔记和小组汇报。四个小组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他们所读到的鲁迅先生:第七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笑》是好友眼中的鲁迅先生,第五组《此中甘苦两心知》是许广平眼中的鲁迅先生,第八组《怜子如何不丈夫》是海婴眼中的鲁迅先生,最后一个小组第一小组《迷失——论鲁迅之死》是后人我们眼中的鲁迅先生。四个小组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来共同还原一个作为的鲁迅先生。

当然,要想真正走进鲁迅先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走近鲁迅主题阅读分享展示课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与写作实践活动体验后,会发现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

三、教学反思篇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课例,会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理念:从学习内容向学习任务的转变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是针对以往浅层的基础知识、孤立的文本理解和单一的课堂教学等局限提出的,体现了从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转变。“‘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之一是任务,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是语文学习本体定位上从知识——文本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化的重要标志。”[2]当一项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以后,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他们置身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因而也更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具体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这是实现任务群教学价值的关键。”[3]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科知识,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从真实的情境中提炼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任务,应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通过这些具体任务,分解整个专题的难度,形成任务梯度,帮助学生完成整个专题的研究。《走近鲁迅》主题阅读的核心任务就是走近一个怎样的鲁迅,带着这样一个中心任务,每个小组分解为不同的具体任务,从不同的视角来确定各自的研究课题,解读出不同侧面的鲁迅,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二)学习内容:从单篇文本向群文阅读的转变

学习任务群下的阅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篇教学,而是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传统的单篇教学,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专注于单个文本的精细分析而弱化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单元、文本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之一是,意味着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单篇文本,而需要教师根据任务群的整体目标来确定阅读群。当然,哪些文章可以构成一个阅读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学修养、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的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处理各个文本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哪些需要快速浏览,哪些只是提供框架大致了解即可,这些都应由整个专题的学习目标决定。注重课程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走近鲁迅》主题阅读的群文选择依据兼顾经典性和多样性,以精读为主、助读为辅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群文阅读。

(三)学习方式: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势必会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即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1]在《走近鲁迅》主题阅读活动课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自主阅读、交流共享、合作探究、自主评价的主动学习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此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自主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相关文章,独立撰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在此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方式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小组根据各组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确定好各组的研究选题,合作完成小组汇报展示。课上汇报展示后,每个学生都是评价者,可以对分享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限于教师,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不过,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的局限,他们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帮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四)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转变

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学习,教师的教学角色也会随之改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调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4]总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走近鲁迅》主题阅读活动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联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3] 王岱.研究课标,践行课标[J].语文学习,2018(3).

[4] 龚亚夫、罗少茜编著.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