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锻炼两小时”关键在于落实(2月7日《珠海特区报》)
(2025-02-07 10:38:05)“每天锻炼两小时”关键在于落实
刘予涵
2月5日,记者获悉,《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两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2月6日《广州日报》)
早在2007年,国家就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久前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尽管如此,中小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不少学校,不仅学生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甚至连宝贵的课间休息也常被“拖堂”或其他方式挤占。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12月面向全国体育老师展开的问卷调研显示,能够达到每天让孩子锻炼两小时的仅占18.3%。
导致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少的原因,一方面,老师和家长都把眼睛紧紧地盯在成绩上,对孩子的体育运动和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学校担心学生课间嬉闹出现安全问题,孩子一旦在校受伤,家长可能会追究学校责任。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出于安全起见,干脆减少孩子活动,把孩子“圈”在教室里。显然,这样的管理手段,虽然保障了学生安全,但也压抑了孩子活动、锻炼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更有违教育本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如果孩子严重缺少锻炼,久而久之,健康状况就会越来越差。
要让学生“每天锻炼两小时”,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间活动内容,综合统筹好体育课、大课间、课间活动等时间安排,避免出现体育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抢课时”的问题。而对于担心学生安全的问题,可以引进第三方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这样既保障学生安全,也可消除学校和老师的后顾之忧。此外,主管部门要加强刚性的制度制约,严禁挤占体育课时间,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学校和老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倒逼”学校重视体育,将“每天锻炼两小时”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