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阳”色变大可不必(12月23日《泉州晚报》)
(2022-12-23 14:43:26)谈“阳”色变大可不必
刘予涵(公务员)
一些人之所以谈“阳”色变,主要是不了解病毒感染的病程、偏听偏信谣言等,使得他们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的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然变化的环境或事件。但过度了,就变成了一种心理失调,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也很容易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反而更容易患病。据媒体报道,因恐慌而乱服药,导致急性肝损伤住院抢救的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奥密克戎病毒并不可怕,传播力虽然增强,但致病率低,绝大多数不经过治疗,一周左右可以好转,这是经过科学和实践证明的。因此,即使真的“阳”了,也不必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要做的就是理性应对,克服“恐阳”情绪,避免过度反应伤害了自己。
要想消除谈“阳”色变,要学会自我调节。在疫情愈发严峻的当下,要及时调整生活状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筑牢抵抗疫情风险的生理基础。即便我们每个人都面临感染风险,也要尽可能做到“晚阳”或者“不阳”,争当病毒感染的“漏网之鱼”。
当然,也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无论疫情如何发展变化,个人防护都是第一道关口。只要自我防护到位了,“恐阳”情绪自然就会消解。退一步讲,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要按照官方建议积极应对,千万不要轻信各种民间偏方。
总之一句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主动去适应,科学去面对,既要坚持个人防护不放松,又要避免陷入恐慌,以理性、坦然、乐观的态度面对这波疫情,才能更好地度过严冬,迎接疫散花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