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强评《行善者》:《传播慈善文化的利器》
(2024-01-13 23:28:52)
标签:
书评慈善 |
分类: 文学 |
传播慈善文化的利器
——李焕龙纪实散文集《行善者》简评
曾德强
作家李焕龙的纪实散文集《行善者》,2023年11月由陕西新华出版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辑有138篇纪实散文的作品,洋洋50万字,分为助农、助残、助学、助医、爱为读、慈安桥、关爱留守儿童、慈善幸福家园、春风行动、抗击疫情、送阅读、公益、行善、文化志愿者14个专辑,记述和描写了慈善公益组织、志愿者的担当作为,热情赞扬了广大慈善人士和志愿者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全面反映了20多年来以安康市为重点的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概貌。书中刻画的每一个爱心人士都可亲可敬,讲述的每一个慈善故事都令人感动,呈现的每一个善行义举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行善者》既是作者多年从事慈善工作的文学成果,也是一位行善者的心路历程记录。李焕龙曾从事兼职慈善工作二十余年,退休成为安康是慈善协会的一名专职工作人员,集慈善工作研究者、策划者、实践者、宣传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慈善文学上独树一帜。一个人有没有慈善之心,与他的财富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心存慈爱,一个穷人贡献一个铜板和一个富人捐出百万千万是同样值得尊敬的。与比尔•盖茨相比,咱都是穷人,但我们这个“大多数”是可以付出慈爱之心、辛勤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庞大群体。其中一部分是潜在的慈善志愿者,他们需要唤醒、引导和激发,才能汇入浩大的慈善志愿者队伍。以传慈善为主旨的《行善者》,就具有唤醒、引导和激发的巨大作用。
以文学创作的成果行善是一个作家的自身优势和独特方式。《行善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纪实文学来“以爱传爱,以善传善”。作品旗帜鲜明地弘扬慈善精神,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书中写到的徐山林、王西林、吴仕明、孙杨、方琛、李传文、杨宗兴、朱焕之、杨世银、程时银、付长泽、柴晓、王庭德、付远明、魏龙江、周静云等人物,有的是知名度很高的慈善大咖,有的则属普罗大众。他们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以及心灵慰藉和精神鼓舞。他们所做的善事虽不惊天动地,却足以让人感动,心生敬佩和善意,起码我读了此书后感到灵魂又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中国的慈善文化传统,一向是救济与劝善相统一。文学是载体,有工具价值,文学对于劝善、行善是最便利、有效、影响深远的工具。从对我们的教育、启迪和润泽意义上说,《行善者》是传播慈善文化的利器。在传播水平低下的古代,慈善文化靠什么传递至今?答曰:靠善人,即修德之人、贤人。李焕龙用他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影响力来助推慈善公益事业,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文学和慈善的共通之处,即绵绵不绝的感召力和抚慰人心的强大力量。
《行善者》的特点除了用一篇篇的纪实散文“以爱传爱,以善传善”之外,就是在每一个专辑之首提炼和设置了一段“卷首语”(或曰无题小序)。这些“卷首语”对本专辑的内容起着提示和导读作用,几乎都是“格言警句”,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抒情性,富有生活哲理和艺术感染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公益》专辑前这样写道:
行善之人,必有一颗善心。
善意是善者的美意,不允许有一丝的恶意。
任何恶意,必致恶行。任何恶人,必遭唾弃!
只有善行天下,才有天下太平。
只有善行社会,才有社会和谐。
只有善行人间,才有人间美好。
只有善行人生,才有人生幸福。
这些理念和道理,作者说得多么简洁明了,而且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又如《文化志愿者》专辑前写道:
我愿做一粒种子,到山乡去种文化。让我的乡亲长出知识的翅膀,飞向外面的世界。
我愿做一粒种子,在城镇里种文化。让我的友邻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愿做一粒种子,种出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社会文化......
我愿是你的好友,我们一道去播种文化。
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面前,只要你不是一个冷血动物般的文化人,大概也会心旌摇动吧?
善跟恶是对立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恶,善就无从体现,也就无法放射出善的光辉。我们不要指望社会上只有善心、善行、善人,而没有恶念、恶行、恶人。慈善首先要自己心存善念,然后将心里的善变成一种具体行为来帮助他人。《行善者》传播和褒扬了善的行为、善的理念、善的情感,体现出慈善文学的主旨,即减少恶人、恶行、恶念,将善行义举发扬光大。《善行者》让我们明白,行善和被善所照料、照耀,双方都是互利的,行善是一件既利他人又利自我的好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善行者》还激励我们,倡导善、践行善,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然后让恶得到遏制和控制,让恶行变成一种被全社会所唾弃和谴责的行为,让善行变成一种全社会崇尚和弘扬的行为。
慈善首先是一个发自内心的需要。当你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你感觉到我行善、做善事是我自己内心的一种巨大的安慰。在帮助别人后看到受惠者的笑脸,你会感到一种幸福。古人有很多警句,如“但行善事莫问前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古今中外,慈善一直是一个光辉的口号,是功德无量的行为。虽然可以说“我行善不求报”,但是总是有报的,这个报不是讲封建迷信,而是讲人心,讲情感,在这个角度上任何一个善行都会得到报应。我相信《行善者》的作者会得到好的报应。
慈善具有无偿性,但善行让别人知道,得到社会的夸奖,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完全应该的。行了善,得到了社会的奖励,获得了某种荣誉称号,得到了接受善意照耀的人的衷心感谢,我觉得这也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这会变成激励我们去做更多善事的一种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应该心安理得地接受我的致敬。
阅读《行善者》,犹如沐浴着善行美德的阳光雨露,感觉到行善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向善之举就在我们手中。慈善无界,大爱无极。人们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只要你有善心,谁都可以成为慈善队伍里的一员,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为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献出一份爱心,做出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