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时读诗:诗酒乐天真(十一月)

(2024-10-31 11:44:55)
标签:

悦生活

分类: 绘节气
岁时读诗:诗酒乐天真(十一月)

“我醉 一片朦胧 恩和怨 是幻是空;我醒 一场春梦 生与死 一切成空。”这首《刀剑如梦》是我辈70后人多会哼唱的。人到中年,也越发觉得小酒微醺是挺好的享受,心境恰如白朴元曲所写:“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最是天真难得。天然地,天生的,接近儿童的恣意洒脱;真诚的,不伪饰,不造作,哭是真悲伤,笑是真开心,怒是真神奇,愤是真不平。举手投足和字里行间正向匹配,诗酒正风流。
 孩子们也能懂得这种风流。小学时朗朗上口地背着,背着背着就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清明时节,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酒酣之际,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别离之时,吟“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小友相聚,来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便干了手中酒;畅游古镇,眼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便觉得古风犹在;人逢喜事,唯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来来来,浮一大白!
得意之时,酒能助兴;失意之时,酒来遣愁。酒量不在多,妙的是无时无刻无情无境不适合喝点酒。这正是酒文化久盛不衰的原因吧。 诗中酒,酒中事,千年来不都还是那些事吗?
和谁喝没有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人独酌助诗兴,亦妙;“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二人对饮有说笑,要得;“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多人同饮其乐融,搞起来!
  喝什么没有变,还是浊酒和清酒。这二者的区别据说与酒的过滤技术有关。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酒主要是酿造的,用大米、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发酵酿造而成。由于那时酿酒没有现代的无菌技术,酿出来的酒会产生很多微生物在其中,表面还会浮一层白色的漂浮物,如同蚂蚁一般,颜色也可能是绿的,所以会有白乐天在《问刘十九》里描绘的“绿蚁新醅酒”这一写实说法,“灯红酒绿”也是这个意思。酿酒的过滤技术不成熟,导致酒中还有不少杂质在其中,看起来比较浑浊,因此称为浊酒。而酒肆、酒房里卖的酒为了卖相好看些,会把里面的杂质进一步澄清过滤,因此也称为“清酒”。简单来说,浊酒是低价酒,清酒是高档酒。所以,浊酒在诗词中,总是和生活艰辛联系在一起。 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清酒在诗词中,则是象征了富裕优质的生活条件。 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这个清酒是如今流行的日本清酒吗?否也。中国清酒以“粟”(去皮后的小米)和优质矿泉水为主要原料。日本清酒以“稻”(去皮后的大米)和水为主要原料。除却原料不同,工艺和工序也不同,最终在色、香、味、风格上也完全不同。
  怎么喝也没变。一种是直接喝冷酒,如“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 其实就是常温的酒,更准确地说是“冷藏”的酒,储存在气温比较低的酒窖中或存放在水井中,都能够让酒温变得更低,不过这种经过“冷藏”的酒,通常都只有大夏天才会饮用,起到解暑的效果。冷酒这种酒易腐败变质,也由于技术不成熟和消毒不完全导致酒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酒喝起来辛辣刺激容易上头,甚至喝多了还容易导致中毒死亡,所以古人喝酒习惯煮了再喝。这便是第二种喝法,如“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三国里写道青梅煮酒论英雄,看似很有气氛,实际上是曹操和刘备在喝酒前搞杀菌消毒准备。  
用什么喝也没啥大变化。饮酒须持器。“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从书圣王曦之借“曲水流觞”饮酒,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皆是饮酒器具。尚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都是一饮为快。而今人多是用杯,讲究的是细水长流,吃菜为主了。
 文人多好酒。其中有两位翘楚不得不提。一男一女,唐人李白,宋人李清照。
 李白能喝。杜甫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此奠定了李白"酒中仙人"的地位。那么一斗酒究竟有多少呢?今天我们的斗是对容量的单位,十升等于一斗,十升大概就是水20斤。按照这个说法,那古代人的酒量简直太可怕了,喝这么多水也得醉了啊。那就只能说明以前的斗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其实呀唐朝的1斗大概就是2升,大概换成酒就是4斤,但是唐朝的酒度数没有如今这么高,折合成今天的白酒大概就2两的量。也有一说“斗”是用来装酒的器具,一斗换做现在来说可以相当于3两酒的量。还有一种小斗,更偏向于勺子,喝酒的时候一勺一勺的舀着喝,量就更小了。 那时的酒酒精度也很低,唐朝以前的酒比较像今天的醪糟,主要有米酒和高粱酒这几种类别,但酒精度数比较低,可能就1度左右。 
李白好酒。"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这是在店里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在自己家后院里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是和朋友一起喝。诗仙的诗里满是美酒的醇香,也难怪,在他死后,后人会认为,他是醉酒后想要捞水中的月亮,才坠湖而死。
李清照好喝。宋代对女子的礼规并没有那么严苛。 另外,宋代高度繁荣的经济让百姓们更注重享受生活,饮酒也更为流行。 女子饮酒并不受限制,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妇女们在春节时期上街游玩饮酒的乐趣。所以说,李清照这位婉约派词人,日常生活中不仅不婉约,反而相当豪放,爱赌博,敢离婚,还好酒,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坛子。据统计,在李清照的五十八首词中,共二十八首提到了酒。还是少女时,经常喝到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丈夫不在家,思夫心切,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到了老年,漂泊流离,更要喝酒:“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赏花时,更不能无酒。 菊花开了,喝酒:“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茶花开了,喝酒:“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梅花开了,喝酒:“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诗酒趁年华,诗原本就是歌,可以唱和的。思远小时候听《婷婷唱古诗》,我们一家人陪听,都很喜欢那首有点京剧风的《凉州词》。《水调歌头》由邓丽君唱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冬日天冷,适合得个火锅,再温一壶黄酒,吃到身体发暖之时,敲桌而歌,不亦快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