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读《克里克塔》这本书了。
第一次是2017年11月22日,在凤鸣实验小学和二年级的孩子们共读。
第二次是2021年4月14日,在十里社区和孩子们共读。
第三次是2023年4月8日,在合肥滨湖银泰城新华书店和孩子们共读。
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它充分体现了绘本图文结合的特点,又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性,是能让孩子们发出“啊”“哈”“哦”“咦”“呀”等等感叹语的好书。
这一次,也不例外,孩子们依然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我绝不重复自己,三次讲读我们都读得不一样。这一次,我把这本书的讲读核心词定为“宠物”,最终做了一场科学读书会。
活动得到了合肥荒野科学的大力支持,这正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负责读绘本,他们则负责讲科学。
第一个30分钟,我们徜徉在绘本的图文妙趣中:
彭懿老师有个“七步阅读法”,可以用来总结这场读书会的流程:
1、同时阅读封面和封底。
绘本是以图为主体的,所以这里的阅读包括读标题、作者、出版社,更包括读图。阅读封面就可以大致猜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像这本绘本的封面,一眼看去有个老太太,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蛇的元素,那自然就知道这是与蛇和老人有关的故事了。

展开封底,会看见一个奖牌。这就带来了悬念:发生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了呢?带着这样的好奇,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2、藏在环衬里的秘密 。
从颜色到图案,环衬绝不是可以一翻而过的。作者选择的颜色,一定最贴近故事的主题和氛围。图案一定与书中的故事有某种联系。那么,问题来了,《克里克塔》这本书的环衬是一张白纸,也有原因吗?
哈哈,是的,如果浏览全书,就会发现,整本书都是以白色为底色的,点缀着绿色和一些彩色。像素描画一样。所以,环衬的白色和整体的风格是一致的。
3、文字和图画一起讲故事。
一本图画书至少会包括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 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 第三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
如果不读图,怎么会体会到作者飞扬的想象力呢?阅读的乐趣将少了多少啊。所以,读绘本时不要快,要按照孩子的节奏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查看画家的用心,感受画面讲述的内容。
4、按照故事内在的逻辑推动翻页。
一本好图画书,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故事有情节,有悬念来激发你的好奇心。
《克里克塔》这本书设置了几处悬念:

波特太太收到了一个什么东西?
一条蛇到了学校会发生什么事?

小偷闯进波特太太的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猜读法的运用正是逻辑推理的实践,既维持着阅读的高热情,也持续带来阅读的成就感。
5:反复多读几遍。
文字的部分是一目了然的,真正值得多读几遍的是图画。结构、颜色、色调、风格、技法......都藏着很多细节,有着很多暗示。前后的画面也多有关系,都需要慢慢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
这一幅画面中有小鸟、小狗、绿植、鲜花。为什么要画这些?孩子们很快就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波特太太热爱自然,喜欢动物植物。所以,她也会接纳一条蛇。
这是克里克塔在书中两次上街的情形,从需要到交警维持秩序到自由穿行,体现了人们从害怕到喜欢的情感变化。这些对比都需要仔细观察,这些观察又带来会心的微妙的阅读快感。
6:看版面设计。
忽大忽小的字体、或上或下的文字摆放、半页或全页或大跨页的篇幅、或黑白或彩色的跳跃……绘本设计的随心所欲也带来了艺术专属的审美体验。
这张大跨页就让孩子们由衷的发出惊呼:太长了,太舒服了,我也想要这样的床!
7:与孩子一起讨论。
图画书可以讨论的话题很多,只需要记住一点:不要把讨论这件轻松愉快的事变成负担。
为什么克里克塔会得到这枚奖章?这是给勇敢、正义、聪明的行为的表彰。
接下来,是第二个30分钟,交给荒野来做科学活动。
夸张的想象都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立足于事物的特征而建构的。在这本与蛇有关的奇妙叙述中,藏着不少关于蛇的科学知识:

来自荒野科学的老师们用专业能力吸引住了孩子们:
他们带来了一条小绿蛇,还有蜥蜴、牛蛙、乌龟等动物。结合这几种动物为孩子们讲解了蛇的生活习性、爬行动物的特征、区别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方法……孩子们听得认真,也体验感很丰富:

摸、闻、看,还有这种套在脖子上的亲密接触。
哈哈,我们的读书会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够有趣,够胆大,因为我们都够专业!
在意犹未尽中,这场读书会画上了句号。但我们相信,与图画书相遇,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永无止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