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原生家庭,救赎,这些要素构成的电影很多,结局明媚的很多,而这一部名为《超脱》的却意外的没有角色得到超脱,从而使整个作品抑郁到底。弹幕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抑郁症的我看得感觉又要抑郁了!”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亨利作为代课老师,来到了一所即将倒闭的学校任课。而这里聚集了市里面最差的学生,他们目无尊长、自暴自弃、嘲讽他人、暴力虐待。亨利本以为做为代课老师只是短暂的看管课堂纪律,没想到看到这些学生的现状,联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并开始了想要救赎他们的欲望。但影片的最后,只剩下冷漠与残酷。那个给了亨利温暖也毁了亨利母亲的外公去世了,那个想留在亨利身边的未成年性工作者被送走了,那个想拥抱亨利的女学生自杀了,那个学校在最后的光影中仿佛成了废墟……
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我想推荐给家长们看一看。听听亨利的独白,你可能会看见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各种风险,看见孩子和自己真实的面目。
亨利是一个文学阅读老师,他相信阅读的魔力:“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抵抗我的大脑不被这些愚昧控制,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系统,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亨利又是一个被童年阴影深深捆缚的成年人,他看见一样的人生:“我们都一样,都承受着痛苦,我们的生活都充满了混乱。”
亨利的学生在观察他,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教室里的无脸人”,这正是亨利的自我认知:“我年轻又年老,连灵魂都无聊至极。我失去了表情,整个人消失不见。”
亨利在学生的遭遇上看见教育的悲哀,联想到自己的外公,他发出悲鸣:“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达到了那个标准,别在家里做实验。”
亨利敏感的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痛苦来自于分离:“我的灵魂与我之间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亨利观察自己的同事,感到共同的哀伤:“我们都有难题需要解决,这些难题,跟着我们晚上回家,跟着我们早上去上班,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像在大海上漂泊,没救生圈,没救生衣,而你还以为,你在给别人扔救生圈。”
最终,亨利否定了自己:“我们失败了。失败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让所有人都感到失望,包括我们自己。”
现在,你看到自己了吗?我看到了。
附一个影评,写得很好:
一生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超脱》:男主“亨利”的内心世界,绝望_影片
http://news.sohu.com/a/385944837_9996556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