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雪见未曾——和小学生聊雪文化

标签:
诗与歌 |
分类: 绘节气 |
小雪节气里,芜湖下了初雪。

来读几首小学语文里的咏雪诗应应景:







这里有春雪,“窗含西岭千秋雪”被定格在黄鹂翠柳的明媚中;这里有冬雪,“独钓寒江雪”剪影着一代文豪的孤傲;这里有雨夹雪,“雨雪霏霏”呼应着征人的悲喜莫辨;这里有风吹雪,“风一更
雪一更”,飞起愁思无尽;这里有花中雪,“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为地有了分别心……
雪是自然的雪:
也是人文的雪:
雪是冷的,也是热的。这热便是用文人胸腔暖出来的:


今日通讯发达,远隔万里也可以通过实时视频见面。但搁在过去,就是搁在几十年前的过去,也不可能,最多有电话和书信可通信息。所以,在更过去的那些年里,在几千年的过去里,一旦别离便是音信渺茫。虽也有鸿雁传书,但要从此到彼,不知要多少时日。因而,每一次离别都依依又依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都是这样惜别的场景,离人已远,送者犹在,望眼欲穿,不知归期。




一日傍晚,天色阴沉,
一场暮雪正在酝酿。 白居易家里的绿蚁酒刚刚酿到最佳时,
小泥炉的炉火烧得正旺, 嫣红的火苗映照着泡沫浮动的绿酒。
白居易写诗邀好友刘十九前来小饮: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除了这首著名的《问刘十九》,
他还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一盏寒灯云外夜,数杯温酎雪中春”。
可见,对雪小酌并非兴起,而是常态。
有这样偏爱的还有大诗人李白, 他写“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
可见雪夜饮酒,暖心暖身。

踏雪寻梅。典故:围炉对酌多时,身上不免热气腾腾。
有人便会按捺不住, 起身推门,踏雪寻梅,
看“梅花破玉、瑞雪飞瑶”。 宋人曾几喜欢雪后折梅放置灯下,
万物凋零的冬天,有梅花自雪中来, 可谓清新养眼:
“窗前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南北朝梁国简文帝萧纲有《雪里觅梅花》,
诗云“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北宋欧阳修曾见“腊雪初销梅蕊绽, 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
南宋张孝祥写梅雪两相依,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倘若梅上无雪,便少了几分兴致,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直言: “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只有梅雪相和相依,才能相映成趣。

煎雪烹茶。典故:妙玉煮茶。
《红楼梦》里,
妙玉请黛玉和宝玉 去她的小房间里喝茶。
妙玉抠搜的只给他们倒了一杯, 宝玉细细的喝了,
觉得自己轻飘飘的简直要成仙。
黛玉忍不住问:“这是去年藏的雨水吗?”
妙玉听了傲娇的把嘲讽技能全开: “你这么个人,
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
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
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 今天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储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王维有诗《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江南的雪多是雨夹雪,还常姗姗来迟,这场雪却下在十一月,还是场干雪,实在难得。一早起来去买饭,出门见到白雪晶莹,惊呼从心底往嘴角翻腾。赶紧掏手机拍照片,记录这还没有熊孩子破坏的平坦和静谧:
天色很快大亮,行人和车辆增多,我也要外出了。站在小区门口,看到街对面的光景,肯德基店面的暖光映照着梧桐树叶上的白雪,突然觉得这画面很有归属感,让人想起“晚来天欲雪,来饮一杯无”的邀约,也想起“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欢迎。

“江南大雪见未曾”,也许不多见,但这雪悠悠扬扬下了千万年,和那明月流水一样,望之,见之,思之,并无大不同,都能在古诗中找到共鸣和呼应。










有一些诗句一读就把天地把胸怀把眼界都打开了,边塞诗便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横一竖一曲线,足够纵横;“燕山雪花大如席”,随心所欲地夸张,足够豪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天上地上,共此诗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花冬雪,共此灿烂;“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即使悲情也共天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若是豪情便挥斥方遒。这便是雪衬英雄气。


大雪封山,和大漠沙漫是一样的,脚步陷在其中,步履维艰;人在其中,渺小无助。“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全是孤寂,像雪一样凉,像大雪一样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但心灵没有那样折竹的断裂声,内心的孤寂有多重谁又能知道呢?

从淮河之滨到长江之南,于我不只是地址的变动,更是很多生活状态和方式的改变。比如,冬天居然没有大雪可以去玩,没有咕吱咕吱的踩雪声可听,没有厚厚的雪地去扑倒,太无趣了。所以,每年一到十一月,冬风一起,我就开始念叨:老家要下雪了,冬天的第一场雪要来了。碎碎念,就是这样聒噪,纳兰颇懂此味,只不过高明在不说自己聒噪,而借风雪声念叨。

柳宗元“独钓”,陶渊明“采菊”,隐士的生活方式总得有些特别。张岱随心所欲去看雪,也是其中一种。夜半,大雪,独往,看一片白茫茫。如今“围炉煮茶”很盛行,千年前张岱就已经实践了。这样突然起意出行,并不鲁莽,该穿毛皮穿毛皮,该带火炉带火炉,由小厮摇着小船,悠然天地行,目的地——湖中小亭。没想到,亭中有同道,已经先到一步,炉已热,酒已暖,于是,何处不相逢,都在酒里了,干它三大杯,趁兴归!
对,爱喝酒,很随性,这也很隐士。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也所谓“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好品质得坏环境衬出来。雪扮演的角色不讨喜,却帮助松竹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博得生前身后名。
有一个关于雪花的小故事,讲的是咏絮之才。晋朝的宰相谢安特别爱风雅,
不仅打仗的时候能不慌不忙的下棋(淝水之战),
而且平时也爱和孩子们斗个诗。
一个下雪天,谢安把儿子、女儿、侄女都叫出来玩雪。
雪很大、很急, 老谢当老师当惯了,
问他家的小朋友们: “这场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呀?
你们每个人作一句诗, 就是今天的作业。”
他的侄子最先交卷: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答得最好: “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来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她的诗才也被后世称为“咏絮才”。
谢安当时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大雪纷飞何所拟?”
且看古人如何答卷:
王徽之(字子猷)当时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
“夜大雪”, 听见簌簌雪花飘落声,梦中苏醒, 让家仆打开屋门,“四望皎然”,
遂酌酒一杯, 吟起西晋左思《招隐诗》。
诗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沉吟良久, 杯酒过半,忽觉此夜此雪此酒此诗,
需有人共赏对饮同吟方为畅快, 就想起好友戴逵即戴安道。
戴逵居住在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一带), 距离山阴将近200里。
如今开车一小时左右的距离,在古代却是山高水长,更何况是雪夜赶路。
可王徽之不顾道阻且长,当夜便“乘小船就之”。
夜航一宿,方到戴逵门前。 正欲敲门,王徽之却“不前而返”,
转头即归。有人问其何故如此, 王徽之回道:“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对雪小酌。典故:白居易《问刘十九》。



关于雪文化还有很多,吃喝玩乐样样俱全。若是这个冬天有一场大雪,一定会堆个雪人。其实,这都是古人玩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