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一个晚上,电视里播放着一个社会事件:扶了老人被讹诈。那是八十年代末或者九十年代初的,离后来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彭宇事件还很远很远。但爸爸一脸认真严肃地告诉我:乐于助人有风险!
他还有很多家训,包括不要看热闹,人越多的地方越要远离;离打架斗殴的远远的;晚上八点前必须到家;外出要和爸爸妈妈报备清楚去哪里、和谁去、几点回;交友要慎重,不要结交社会上的人;在外不要喝酒;不穿奇装异服……
很多年后我自己做了母亲,发现自己在重复爸爸的做法。很多事情总怕还没来得及教,孩子就长大了,不小心走了弯路岔路,不小心遇到各种侵害。虽然人生需要试错,但总希望降低试错成本,减少试错次数。
很多案例和社会事件看过新闻报道了,总想和儿子聊聊:这个事情如果我们遇到了,可以怎么做?这个事情有没有提前规避的可能?这个事情的最佳处理方式有哪些?……借他人之事聊,总比直接说道理容易交流。
现在,孩子已经是半大人了,有了自己的经历、思考和秘密,学习任务重了,灵活时间少了,能聊天的机会更少。我就买了一些写给青少年看的普法书放到他的案头,从漫画、故事书到法律知识书。他遇到问题了,会自己去查阅;平时翻翻,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童书替代了家长的嘴,又专业又有趣,普法效果很好。
网络时代,人性的恶被加倍放大。其实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遇到就是一个人的大山,压伤、压垮、压死。哪一种都是悲剧。用孩子能接纳的方式和孩子聊聊自护知识,是家教的必然内容。
2022年儿童节那天,最高检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里面的数据触目惊心:










基于这些背景,去年发布了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今年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都在强调家庭教育应注重法治教育。


怎么做呢?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我逐步将童书阅读与法治教育融合起来,做了数十场“书+法”课,送法进课堂,讲绘本,讲案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也越来越觉得,在家里开一门“书+法”课,合适!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了九种家教方法:

采用童书普法就非常契合这些方法,具有明显优点:

1、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关系是原生家庭的内核,极大影响了人的一生。在一起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就很重大,亲密关系中的对话更容易被接纳,安全感强的孩子更阳光更追逐阳光,被接纳被看见的孩子更乐观自立
2、。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绘本不仅有故事,还有图有真相。在聆听、阅读、观察、对话的过程中,故事给孩子的独立思考提供了事实支撑,随意的阅读节奏也为思考和表达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比“来,今天我给你讲个道理”更容易接受,前者是交流,后者像说教。
3、说过的话一出口就死亡。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言语的痕迹难以复查。书籍却可以,“好书不厌百回读”,常翻常新,温故而知新,当故事翻,有想法了翻,找答案翻,解闷翻,书在那,就多了一个朋友,一个导师。
4、绘本,桥梁书,文字书;故事,案例,法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童书为各个年龄层的儿童量身打造,从3岁到16岁都有得看。
“书+法”课怎么做呢?
首先大致有个方向:哪些事件属于高危事件,哪些行为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然后,结合童书,分级,分方法开展。

以绘本《大个子》为例,讲校园欺凌的内容,就是这样操作的:
1、亲子共读:
2、设定问题,做好功课,亲子交流

孩子上学了,认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强了,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诉求也在增加,可以加入案例和法律知识了。

《大闹走廊》是一本讲校园安全的绘本,可以这样用起来:
1、案例引入

2、亲子讨论,注重联系孩子的现实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