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2022-07-02 19:35:18)
标签:

文化

分类: 绘公益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夏至,暑热,哪怕一场活动办在了绿树成荫的地方,依然会变成极小规模的沙龙。是的,我说的就是6月27日在赤铸书院做的鱼文化活动。预报名5个人,实到1人,加上韩老师和娃和我,总共4人。
  挺好。可以很慢地聊天,可以舒展地推进。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个问题是话家常:你生活中的鱼。娃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吃,顺着这个话题,我们聊到鱼的种类、做法。准确地说,是他们只会吃,却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就拿着桌上的塑料鱼开始比划:刮鳞、开膛、剖腹、清肠、去腮、清洗、腌制,然后或者油炸,或者清蒸。臭鳜鱼、清蒸鲈鱼、鱼头汤、杂鱼锅子……一时,孩子们说:别讲了,饿了!好,打住。那么鱼除了吃,还怎么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对,还养鱼。孩子又分享了家中养在荷花缸里的锦鲤。你们看,鱼就是这样从古代游到现在,我们今天谈鱼,其实和古人谈鱼并没有多少区别。
   我们开始读诗。边读边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乐府诗其实是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就像那采莲场景的再现,四面歌声起,荷风送凉意。我们一起来听《经典永流传》中的演绎: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其实写出了很多钓鱼的知识,包括钓鱼要起早,要选有水草遮阴的地方,要先投食打围子,要专注,要安静……
   读到”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韩老师说起了吃河豚的趣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渔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用”渔“而不是“鱼”呢?于是,孩子们通过讲解明白了鱼是名词,渔是动词,明白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含义。
“月黑见渔灯”的配图引起了韩老师的回忆,古今共同的场景恰恰是文化得以延续的要素,也是诗文与人共鸣的基础。
  从渔开始,我们聊起了获鱼的方式。古诗中涉及到的”钓、捕、叉“加上生动的插图,让话题有了延展性。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孩子问:钓鱼是一项运动吗?还真没错,钓鱼真的是一项体育运动,需要体力、需要耐力、需要一定的智力。职业钓鱼选手的右臂并不比专业体育运动员的胳膊细、耐力也不一定比他们差。
  谁是最有名的钓鱼人?当然是姜子牙了。我们观看了动画片《姜子牙》的片段,一个孩子说这个电影他看了两遍,一个孩子还没看过,不知他们活动后会不会找来重温或者观看。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梦华录》表现了很多文化项目,其中与鱼有关的有两个:鱼袋与鱼生。我节选了两个片段放给孩子们看,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总是最吸引孩子: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生看完,我们聊到了寿司,娃们又饿了。忍着,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更诱人。我们借着图片了解了餐桌上的鱼文化,那些有趣的谐音让孩子乐不可支。学以致用,我们拿起一条鱼,假设在餐桌上,请孩子们说出怎样用鱼敬酒。
  
 最后,我们一起做了鱼拓画。韩老师也亲自上手了,然后摊开手掌很无奈,哈哈,一手黑。我们都是一手黑,可是孩子们说:这节课太好玩了。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鱼与渔与余(我们的诗与歌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