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昨夜惊雷,春雨连绵,等这波风雨过去,且去踏青,镜湖公园、汀棠公园、神山公园都是好去处,也都能见到柳。不妨和孩子穿行在柳风中,读读诗,聊聊柳文化。







和孩子一起玩飞花令“柳”,大人们也一定会想起很多读过的诗句,诸如: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大展文采,博得孩子仰慕的眼神,一定很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快乐,哈哈。至此,热身结束,可以开始“五感”看柳了。
五感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就是看、听、闻、尝、摸。也不必有明确的指向,就请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感受。这个时间要留够,这个空间要留足,让孩子们沉浸在观察中。然后大家一起来说一说柳有哪些特点。结合古诗,大致可以做如下概括: 
色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体柔: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身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势垂: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量多: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情浓: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
在这个观察过程中,还要鼓励孩子们提问,也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关于柳的一些问题:
杨和柳是一种植物还是两种植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柳树为什么多栽种在水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春信为什么又被成为柳信?(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形容女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
三月看柳,看柳芽、柳叶、柳条;四月看柳,看柳花、柳絮、柳树。都很有看头哦。来看看古人如何描写它们: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柳营:汉代周亚夫为将军时,屯兵于细柳,军纪森严,天子欲入军营,亦须依军令行事。见《史记.卷五七.绦侯周勃世家》。后以细柳营比喻模范军营或泛指一般军营。也称为「柳营」。
五柳(陶渊明):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世因以“五柳”或“五柳先生”代指隐者处士。王维做《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蒲柳之姿: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世说新语•言语第五十七》蒲柳之姿: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
百步穿杨(射柳):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辽史·礼志》记载契丹有“射柳”礼仪,曰:“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
……
柳在古诗文中很常见,渐渐变成了一种意象,出现常有深意:






在这里,可以结合讲一讲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隐士文化等等,孩子感兴趣的可以多讲点,不感兴趣的少讲点。可以和上次的酒文化勾连起来串讲点。比如,送别叫践行,既要喝酒,又要折柳,才有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比如隐士爱柳,如陶渊明家住柳树下,“榆柳荫后檐”;嵇康院中有柳,柳下有水池,夏天就在这里烧火锻铁。
讲到了嵇康,可以讲讲《广陵散》。讲到了这一曲,正好可以和孩子们听唱几曲与柳有关的歌。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村居》旋律明朗,好听易学;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悠扬悦耳,一句“行动好比风扶柳”让黛玉之柔美如在眼前;《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我母亲以前常哼的老歌,也在我的记忆里扎了根:我失骄杨君失柳……
在记忆里扎了根的,还有各种儿时关于柳的玩法,如今也想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来,只是有了一些奇怪的心理障碍:都说爱护植物,小草青青踏之何忍,我能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去攀枝折柳吗?可分明我们过去就是这样做的啊。也许是因为小时家门口的树都是野生的,而现在的树都是有户口的吧。如果可以,请允许我们折三五细枝编一个柳帽,截一段柳枝做一个柳哨,掐一根柳条用卷笔刀卷出柳花,手再巧一些可以做柳编,篮、筐、杯、盘不一而足。
对了,我们安徽省阜南县是三大柳编生产基地之一哦。
诗、歌、物,很多时候都是无用的东西,但就是这些无用之物让生活充满了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声韵之美、创造之美。当我们和孩子聊起这些在时光中走了几千年的文化时,我们感受到的其实是生命的大趣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