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中前行 反思中进步
(2017-09-02 08:05:19)纠错中前行
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第二小学
【摘要】布鲁纳曾就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这句名言深深地触动了我,如果学生能反思错题,那效果真的“不堪设想”呀!
【关键词】反思错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题目在课堂中学生出错而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进行订正,而万万想不到学生还是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与解答。这样,我们老师就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也在堂上的练习本上努力着。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没的专心听讲,做练习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而比较少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的原因。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出现的各样错题,都值得学生自己去反思和探究的,尽可能让学生去找到出错的症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作业、测试中少出错。
一、精选错题成例题
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中精选错题在课堂上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简便计算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认为没有什么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看似相当简单。几个运算定律一学就会。可是,想不到等到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的错误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案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32×25部分学生就进行这样的计算的:(4×8)×25=(4×25)×(8×25)=100×1000=100000。这是一道貌似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的错题。误把乘法结合律当作乘法分配律运用。针对学生出现的错例,我把它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反思,错例一投影,学生神经马上会动起来,会反思下究竟错在哪里。通过反思:
A学生回答:(4×8)×25=(4×25)×(8×25),这后一步明显比前一步多乘了25;
B学生回答:这错例是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乘法分配律是对两个数的和或者差连乘,这不适用乘法分配律,而乘法分配律是几个数相乘,这道题应该用乘法分配律合适;
C学生回答:按正常计算方法可算出32×25=800,现通过简便计算后得100000,证明简便方法不正确。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有个重新的认识,学生自悟到当括号内是乘号时不能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运算,只有当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时,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通过精选的错题作为例题来讨论,把它转化成一道学生积极讨论的题目,学习效果也就达到了!
二、正误比较更深刻
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适当的思考、探究、倾听与评判状态,让思维“动”起来:如在学生学完《比例尺》的内容后,学生充分掌握了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但却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0,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厘米、宽4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出现的普遍答案是:
当我出示错例时,要求学生判断,学生心里是知道答案是有问题的,但却找不出原因。正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投影出正例:
当正例出现时,学生终于会分析错例了:比例尺1:400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而不是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故不能认为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所以24÷=24×400=9600(平方厘米)=0.96(平方米),求出的不是实际面积。
通过正错例的比较,学生对错题的反思更加深入,从而对本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收集错题效果佳
做了十几年的老师,已记不清批过多少本作业,改过多少张试卷了,更记不清说过多少遍“把错的改过来……”。可是孩子们对老师的这句话显得有些麻木了,他们总是机械地看一看今天的作业的分数,又开始忙于明天的作业,效果不佳。要想效果更佳,我让学生记录好数学各方面的错题,每错必记,多错多记,学生积极收集错题并进行错因分析。下面就是我的学生收集的错题(举例):
|
李取文错题档案 |
|||
|
|
|||
|
错题一 |
错题二 |
||
|
错题 |
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
错题 |
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3.6:1.5=1.8:3) |
|
错因分析 |
没有弄清楚究竟哪个是图上距离,哪个是图上距离。(缺细心读题) |
错因分析 |
直接把“×”改成了“:”,没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检验。 |
|
更正 |
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00:1) |
更正 |
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3.6:3=1.8:1.5) |
学生通过收集错题,并进行分析,效果非常好。下面是一些收集错题的学生的感言:
李颖欣:我学会了每做完一道题目,都会细心检查一遍。
李取文:我发现自己的最大不足是是粗心大意,所以我会把做完成的题目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检查。
陈家玲:以前我每次的测试总会有些不该失分的题目失分了,但现在的测度没有了这种现象。
苏艳:老师开始要求我们收集错题时,我觉得很烦琐,但渐渐发现自己慢慢改掉了计算错、审错题、忘记写单位……等现象已逐渐消失了。升上高一级学校,我会继续坚持这种习惯。
何嘉璟: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是马虎,我会努力改掉这一缺点。
四、同桌交流印象深
平时外出学习,教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觉得有些知识难以入脑,但教授一小时后让我们同桌讨论,通过交流印象深了很多。我们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个别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反应稍微慢的学生显得有点跟不上,如果能发挥同桌的力量,借助同桌或小组间互动、交流,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个作用确实大于老师个人力量多倍,而且还能让指出别人错误的学生有一种自豪和成就感,补差的工作也在有针对性地悄然完成,同学们之间也加强了合作互助观念,培养团结精神。
这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局限于课堂,在每一次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都可以来一次小型的自查和互查活动。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失误已经订正过来,教师不要认为学生订正过来就能证明错题他已经掌握住了,个别学生或许只是临时记住了该题的答案,是否思路畅通,能举一反三还有待于进一步检查、确认。如果教师一个一个检查显然力不从心,此时就可以借助同桌或小组活动,针对自己作业,重点让差生谈一谈自己每一个错题失误原因,该题解题思路,再听一听同组其他成员的情况,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今后怎样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我们班上的小鸿同学对这种交流方式学生非常高兴,她说:“可以拥有一次给别人讲题的机会,让我对题目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可以介绍解题经验,和其他学生一起切磋一下解题的方法技巧,也可以使我们的脑袋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我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很自信,很骄傲!值得自豪!我们对数学的兴趣更浓。”班里思维相对不活跃的小娟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错题分析,有时好像难以消化,但是同桌交流的时候,我就觉得理解印象深了很多。
“错误”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只要我们善待错题,每个学生都能在纠错中前行,在反思中进步!
参考文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