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政猜谜的玄机

(2020-02-26 13:44:02)
标签:

红学

艺术

分类: 品红百味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说到,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猜灯谜的游戏开始了,大伙儿出灯谜、猜灯谜、猜错了罚、猜对了赏,沉浸在一片欢乐中。就连严肃的贾政也来承欢取乐。但是,贾政的到来反而让孩子们拘束不乐,贾母便让贾政猜完几则灯谜就回去歇息。
    对于元春的灯谜,已经没有争议和秘密了,贾政猜对了,谜底确实是爆竹,也确实猜中了元春“一响而散”的结局。
    迎春的灯谜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贾政猜是算盘,许多读者认为贾政猜错了,谜底不是算盘,而是围棋。首先,从谜面上看,算盘和围棋的特点均与谜面相符,更重要的是,作为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迎春应该是没有接触过算盘的,相比之下,书中显示下围棋是她的爱好。从以上两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迎春的灯谜谜底是围棋。
    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猜是风筝,这回是猜对了,但是贾政有一个没注意到的地方,按照猜谜的规矩,谜底不能出现和谜面相同的字,谜面有“风”字,谜底就不该有“风”字,贾政要是说风筝的别称例如“纸鸢”就符合规矩了。
    惜春的灯谜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猜是佛前海灯,这错误就更明显了,出现了两个和谜面相同的字不说,谜底也不对。“前身色相总无成”,说到了此物的“前身”——从前的样子,又说到了此物的“色相”——现在的样子,说此物既不是“前身”模样,又不与现在的“色相”切合,称为“总无成”。佛前海灯与其“前身”固然“无成”,而与现世之“色相”怎么也“无成”呢?再看第二句,佛前海灯听得见“佛经”,却听不见“菱歌”,这个是自然的,因此以“不听菱歌听佛经”扣之,也算勉强说得通。但是,佛前海灯不听的就多了,为什么非要用“菱歌”呢?曹雪芹只是随便用了“菱歌”吗?考虑到曹雪芹的笔力和用心,我们千万不能轻易放过此处。谜面专门强调谜底不听菱歌,意思是谜底由于某种原因才不听菱歌的,而没有这种原因限制的条件下就能听菱歌了。相比之下,木鱼似乎更符合惜春的灯谜谜底:“前身色相总无成”,木鱼是树木做的乐器,所以前身是“木”,色相是“鱼”,但既不是木的样子,也不是鱼的本质。木鱼叫鱼不是鱼,不能像摇头摆尾在水中游的鱼一样听到采菱姑娘唱的菱歌,而是供僧尼敲打念经,所以说“不听菱歌听佛经”。佛学又叫“玄学”,玄是黑色,为五行里的象征水的颜色,而水之所归宿为大海,所以“玄学”可以用“黑海”影射。木鱼既然日常听佛经,自然是沉于玄学,即“沉黑海”。木鱼的本质是木,所以,木是木鱼的性。按传统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光明四射,所以说“性中自有大光明”。可见,贾政又猜错了。
    贾政猜三则灯谜,第一则猜错了,第二则虽猜对了但是犯规,第三则即犯规又猜错,为什么他在三则灯谜上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错误呢?表面上看,这是平静的故事情节:贾政似乎是故意犯规,为了多猜几回,多玩一会,但是迎春木讷,探春豁达,惜春冷漠,都敷衍地说他猜得对。但是,考虑到曹雪芹的笔力和用心,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这个情节是藏着玄机的,想要知道玄机,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需要往更深一层分析。
    《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体现在不少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建筑、服饰、家具、语言、规矩等方面既有明朝的特点,又有清朝的特点,不能辨别究竟是明还是清,其实这就是曹雪芹反清复明的愿望的暗示。有了这个前提条件,就可以进行深入分析了。
   满清又称“后金”,因为在宋朝的时候这个民族称“金人”,第五回,曹雪芹称迎春为“金闺花柳质”,从这个“金”字看出来迎春代表的是“清”,大清的发祥地是白山黑水之间,围棋有黑白两色,两者正好相对应。再看贾政说的算盘,算盘的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称为档,中有一道横梁把算珠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有两颗算珠,每一颗算珠代表五,下半部有五颗算珠,每一颗算珠代表一。所以算盘是“多的反比少的少,少的反比多的多”。联系上原著,“少”暗示少数民族满族,“多”暗示汉族,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满族胜了汉族,可谓以少胜多。所以曹雪芹在这里要表达的含义是:迎春让贾政想起了大清发祥地,贾政就提起了大清以少胜多的光辉历史,然后代表清的迎春就笑了。其实,木讷的迎春能够笑,这特殊的情节已经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了。
    探春的灯谜,贾政可以说“纸鸢”,却偏说“风筝”,可见这里别有深意。探春的谜面提到了“清明”,可以别解为清朝和明朝,而“风筝”谐音“纷争”,暗示了明清两个朝代政权的纷争。
    惜春的灯谜贴切地写出了木鱼,却又贴切地写出了明末清初的爱国志士的状态。“前身色相总无成”,明朝灭亡了,又不愿依附大清,所以既不能说是明朝人,又不能算是清朝人;“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本为采摘菱角时唱的歌,菱角以其形状和名称,被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这里又可别解为“战歌”,明朝灭亡后,锐气大减,不适合锋芒毕露,唯一对得起明朝的做法,就是不降大清,落发出家,所以,不愿听到以卵击石的战歌,宁可听到念佛的声音。最后两句相对就较易读懂了,“黑海”与“黑水”是通的,从而“黑水”就代指大清,而“光明”可以别解为“光复明朝”,因此,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别说我们此生都要在大清的统治下沉沦,因为我们内心怀着光复明朝的大志。从惜春的灯谜来看,她代表的是“明”,有爱国的情怀,贾政不相信爱国志士能够反清复明,认为气焰只不过是佛前海灯那样的星星之火,但是惜春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满怀着憧憬的她笑了。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曹雪芹不敢明着发出感慨,只能将感慨声隐藏在元宵节的灯谜中,可见他高超的笔法,将乐景写哀情发挥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