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海难——贾探春的最终结局

标签:
文化艺术 |
分类: 品红百味 |
http://s7/mw690/005Pd7zJzy7cBqFg3LEa6&690
虽然《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未完成,但是说起贾探春的结局,相信众多读者都能根据书中的提示说出答案了:远嫁异地,或许成了一位王妃。但是,是这样吗?这听起来是挺幸福的,唯一的一点不幸就是不能与家人见面了,但是贾探春能有个基本满意的丈夫,能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并不符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性质。
所以,我感觉,探春的结局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我们能从浮于表面的提示得知她后来远嫁了,但是我们还要深入到字里行间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悲剧。
我通过一层层深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贾探春的结局并非远嫁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比远嫁更为悲惨——死于海难!
相信大家看到我提出的结论,一定会大吃一惊。但是,吃惊归吃惊,我做出如此判断并非无根无据的,是从原著里的种种提示得出的结论。
先说贾探春非正常死亡的依据:
第一,第五回,贾宝玉看到了贾探春的判词,其中有“清明涕送江边望”一句,而探春写的风筝谜语又有“清明妆点最相宜”一句,前后对照,遥相呼应。这说明贾探春是在清明节出嫁的,而清明节是个多禁忌的节日,包括忌嫁娶,贾探春的远嫁是犯忌了,预示着贾探春命运不祥。
第二,贾探春抽中的花签是怎么样的?引用原文: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在这里,作者把贾探春比作了杏花、仙桃。而唱贾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有这样一句:“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天上夭桃”不正是“瑶池仙品”吗?“云中杏蕊”不正是“日边红杏”吗?根据曹雪芹设计之精心,这绝不会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是指贾探春没能“把秋捱过”,也就是说早逝,非正常死亡。
第三,贾探春的大丫鬟是侍书(还有待书一说,不参与讨论),根据曹雪芹善于用谐音的特点,“侍书”可以谐音“逝殊”,贾探春的死亡很特殊。这绝不是牵强附会,之前有人说过贾元春的侍女抱琴谐音“暴寝”,贾迎春的侍女司琪谐音“死棋”,贾惜春的侍女入画谐音“入化”,所以,贾探春的侍女也不例外。
有了上述证据,贾探春非正常死亡的结论是能够站住脚了,那么,我们怎样进一步判断贾探春死于海难呢?其实依据就从贾探春本人身上出发:
第一,我们来看看第七十五回贾探春说的一句话:“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春,贾探春担心的是“被吃”,而曹雪芹善于用“一语成谶”的手法,贾探春最终很可能是怕什么来什么,不幸“被吃”了。根据“被吃”,我们可以判断,贾探春是以一种被吞噬的方式死去的。而死于海难也可以说被大海吞噬了,再回到上文,丫鬟 侍书又可以有另一个谐音“噬姝”,(大海)吞噬了美好的女子。
第二,贾探春的判词配图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图中的女子自然是贾探春了,而图中有一片大海,一只大船,可以预示贾探春的结局是乘船出事,坠海身亡。
第三,小戏子留在园中,分给宝玉和姑娘们时,作者详细交代了哪个戏子分给哪个主子,这也是关键——如果不是关键,作者只需要概括说戏子分给了宝玉和姑娘们即可。就拿贾宝玉说,分给他的是芳官,芳,代表香味,而宝玉对香味特别感兴趣,无论是薛宝钗的冷香还是林黛玉袖中的幽香,他都不放过,所以,宝玉和芳官这就前后呼应了。分给贾探春的是艾官,艾,即艾草,端午节有个习俗,是在门上挂艾草用以驱邪。如此一来,我们可以从艾官联想到端午节,而端午节纪念的是投水身亡的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贾探春的结局是溺亡。
第四,贾探春还有一个丫鬟名叫翠墨,“翠”、“墨”都是上下结构,可以拆开分析。翠拆开是羽、卒,卒有死亡之意。更巧妙的是,说贾探春对应“羽”,完全说得通!贾探春放的风筝,大家都不陌生吧?软翅子大凤凰!大凤凰,意味着贾探春后来被选中王妃,凤冠霞帔地出嫁;然而,软翅子却意味着她再也飞不回家乡了。凤凰是鸟王,鸟类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羽毛,所以可以用羽代指凤凰贾探春,羽卒意味着凤凰贾探春的死。再看墨,上是黑,下是土,而在五行里,水是黑色的,所以这里的黑代指水,水和土是什么关系?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说,土克水。如果这里的水就是大海,那么能克水的土指的是海上的礁石,由此可以得出,贾探春乘坐的船最后触礁,贾探春死于海难。
最后说一句,想必大家对我的分析判断感到吃惊,这多半来自于贾探春的结局之悲惨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正是因为结局的不可思议,《红楼梦》才能称为一部奇书。退一步说,即使我的说法不符合曹雪芹原意,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分析思路,在红学研究中也是可取的。
我通过一层层深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贾探春的结局并非远嫁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比远嫁更为悲惨——死于海难!
前一篇:菩萨蛮·赠蝶衣听雨小楼
后一篇:黛玉处事甚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