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人参果”意味着得智慧——明心见性
标签:
佛学文化杂谈 |
分类: 王三怪客堂 |
吃了“人参果”意味着得智慧——明心见性
理论上说起来,悟空和唐僧吃了人参果,意味着二人都已经过了“通教”关,即实现了“无量即一”,已得了“法我空”的功夫;而且都已经进入了“别教”境界,是别教大菩萨了。凭什么?就凭他们都吃了“人参果”。可人参果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吃了,他们为什么不是别教大菩萨。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中间有什么不同。
“别教菩萨”与“通教”修行者有什么不同?注意“人参果”的描述。“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成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其模样仿佛“三朝”未满之婴儿;“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注意到了否?这里连说了好几个“三”。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别教菩萨的不同在于已经得了“三身功夫”,是有“法身,报身,化身”的大菩萨了。

“短头一万年方得吃”的“一万年”,重点在那个“一”字。这里的“一”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一”是指“一个心”;“一”为动词时则是指“一万物”,即“万法统归于一心”。动词“一万物”的“一”是“空”,名词的“一心”却是“一心三藏”。三身是一身,就是一个心。这是大不同。
别教最典型的功课是《华严经》。《华严经》最核心的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从人,天,小乘,到大乘的藏教,通教,都在辨真妄,没有提到“心”,到别教才把“心”的概念提出来。这才真正到了关键处。
“三身功德”,说到底没有离开一个“心”,实际就是三个身只是一个心,就是“一心三藏”。也即“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但别教的是“次第三藏”,与圆教的“一心三藏”不同。因为别教是从“藏教,通教”修过来的,他的三身是陆续得的。由藏教入通教是“不空而空”,再由通教入别教是“空而不空”。小乘、藏教修“人我空”;通教修“法我空”;这是二空。到别教再把这二空空掉,“三空”才见到真如。别教的三个“空”是陆续走过来的,而圆教不走“三空”的弯路,是直接由藏教的“不空”直达“一心三藏”,是“不历修证,一步登天”。比别教简单还究竟。
这是二者的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