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自由度,决定了诸葛亮不及王三丰

标签:
文化喜剧小说杂谈 |
分类: 三笑丛书《七步一笑》戏赞性喜 |
思想自由度,决定了诸葛亮不及王三丰
诸葛亮的形象,在绝大部分国人的心目中几乎完美无暇,不仅是圣洁高贵的,还是智慧的化身,被称为“千古一相”,在《三国演义》中是“三绝”之一,不仅智慧是绝对的第一,还是人格的楷模。他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想想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禁让人泪目。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形像,国人无不钦敬,为什么王三丰与刘忠谈话时却要再三嘱咐“莫学诸葛亮”?
为什么?
首先,王三丰认为,诸葛亮的确聪明绝顶,但诸葛亮的智慧是战术性的,不是战略智慧。诸葛亮打仗几乎没有输过,说明他的战术运用无人能敌;在与魏国唯一能与诸葛亮对阵的司马懿多次交手中,也是每战必胜,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司马懿,而非诸葛亮。为什么?因为司马懿的战略思想比诸葛亮高明。这是王三丰“莫学诸葛亮”的第一点,战略眼光要盯着终极目标,而不是眼前的胜败。
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比如“隆中对”,比如“东和孙吴,北拒曹操”,比如“七擒孟获”。如果让其自由的策划,肯定有极好的规划,然而,诸葛亮的思想却不自由,他的思想被道德观念绑架了,变成了替刘备操心的工具,完全没有了自己。
这就不如王三丰。王三丰不仅知道眼光要盯着最终的目标;还知道真正的忠臣是忠于“天理良心”,知道“民为重,君为轻”,而不是诸葛亮的忠于皇上个人,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诸葛亮是非常善良的,他不知道体恤百姓吗?绝不是。诸葛亮是非常聪明的,他看不出魏强蜀弱,蜀国不可能打败魏国吗?不是。可是,为了践行他给刘备的承诺,要“扶汉灭魏”,所以明知不可却偏要为。不仅年年打仗,结果搞得国疲民穷还不停步,在错误的道路上跋涉不止,直到死而后已
诸葛亮看不出阿斗的愚蠢,不知道安乐公不是那块料吗?绝不是。然而他却明明知道阿斗不是治国恤民之君,却仍然保他,弄得蜀国二世而亡。也是因为他思想不自由,被给刘备的承诺捆绑得死死的。
这就是王三丰“莫学诸葛亮”的根本原因。因为王三丰的“思想是自由的”,诸葛亮的思想是被禁锢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