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菊如:中国书法与音乐谈(下)

(2023-04-16 17:26:04)
标签:

教育

文化

娱乐

时尚

分类: 王老师讲堂

中国书法与音乐谈

撰文 王菊如

(下)

二,书法与音乐在文化心理(审美、人文)上的相通,这是深层次的。

   1)先从节奏与旋律方面考察

节奏与旋律产生韵、韵味。

书法和音乐中的很多美学范畴都是相通的,例如气韵、意境、冲和等等,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下,中国书论、画论、琴论、诗论、文论中的美学论述,其实都差不多的,不同处也可借鉴的,在中国文化层面上,是个很大的特色。

书法的书写速度是抑扬、顿挫,而音乐是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书法是融合了音乐的音律和旋律,就使本来呆板的一幅书法作品,就注入了节奏与旋律产生的韵律活了起来,赋予了书法作品灵魂和生命感,也将人的情感变化带进了书法作品。

其中尤是草书。唐草圣张旭曾讲: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意”(《新唐书·文艺传》)。据考,鼓吹是乐曲名,其旋律在张旭的心中、笔下转换成了书法作品里笔墨的律动。如他的草书《古诗四帖》,作者在运笔勾线时,乍轻乍重、时急时缓、有聚有散、或导或注,点画飞动流畅,气脉生动,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感。

唐僧人怀素的草书,如《自叙帖》把风骨情操融会于笔墨之中。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思潮随文章内容起伏,通过笔划体现在纸上。有时干烈秋风、有时润含春雨,忽而蹄声得得、忽而万马奔腾,时似流水潺潺、时似一泻千仞,或有雷霆万钧之势、或有闪电裂空之感。如云中惊鸿,水底游龙。风云变幻、仪态万千,意气贯通、连绵不绝,虽然无穷奥秘,但节奏韵律,既如欣赏我国的民族器乐作品,又像悲多芬的《英雄交响乐》等乐曲,以强烈的概括的情思美,把我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

故唐-张怀瓘说过:书法是无声之音

-项穆将书法比为如彼音乐,干戚羽旎

-包世臣也比之如清庙之瑟,朱弦疏越

现代-郑诵先先生把书法叫做看得见的音乐

这些,都是道出了对中国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我也加一句,音乐是听得见的书法。无论临书创作,我都喜欢播放音乐,东方西方不论。

2)至此,我们要具体谈谈音乐和书法的心理空间感,就是人文情感,这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

《礼记。乐记》上说的音乐,与书法是一致的:一个是声,一个是书。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音尼),谓之乐。

书乃心画,流美者人也,欲书先欲舒怀抱,沉秘神采, 书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

古人早认识到这种曲(音乐)与心与情,书法与心与情是如何产生的,其逻辑性推理,如出一辙。

书法与音乐的表达情感与表达意境

书法与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即有表情感的具体性,而无表意境的明确性。

如要表达某一具体的思想或情感,

音乐要借助文字的解释和解说人的述说或歌词,主持人显得很重要。

书法则借助书写的内容(诗词文、警句等)。故取材很重要(展览要有主题要求)

由此可见,一个是通过笔画,一个是通过音响,殊途同归,通过听觉和视觉加上感觉,需要读者和观者共同参与创造,艺术家表现出人类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情感色彩及状态,让欣赏者激起思维上共识和情感同鸣,在亲见其形,亲闻其声过程中,获得一种艺术美的满足,产生一种的心理的,文化的、美感的愉悦空间。这是人所共有的感受事物的一种愉悦的审美能力。

如欣赏者通过音乐之声定位,会产生一定的视觉联想和心理空间感。如泉水叮咚、雨打芭蕉、空山鸟语、沙沙风竹、寒风呼啸、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环境中的很多声音。许多曲子甚至直接模拟。

中国古代《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关于音乐心里空间性的很好的例子。

人们看到草书,联想到万岁枯藤,龙蛇翻腾,波涛汹涌,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似乎看到作者秀逸的神采,清雅的意境,给我们的正是情溢于纸、思逸神超的心灵回应和精神感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拿在手上,会体会到一种血泪悲情和志士抗争。

可见书法家与音乐家对生活中所唤起的情感,都是通过各自特有艺术语言来抒发的。

唐张怀灌的《玉堂禁经》中评论:犹不考击之钟鼓,含律吕之声音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微。可以说是凝固在空间里的旋律,使人回味无穷。凡大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动听的乐曲。再看琵琶乐曲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多么象书法中的飞流直下重若崩云的笔致,书法中的似断还连轻若蝉翼的墨线,不也就是乐曲中的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旋律吗, 如果说,乐音是时间的延续,那么书法的笔划从起到收,也是时间的占有。笔划有间断,同样,乐音有休止,音乐讲究其和谐性,书法亦然。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得好: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是奇妙而又高层次的和谐!是画各异其形、点为体互乖、字为态悉殊,生气活泼的多样变化基础上的统一的和谐。

所以,沈尹默先生把书法比为无声而有声的和谐。同时又寓变化于和谐之中,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如单调的长鸣,无起伏的发音,若过分变化,有可能会杂乱无章,如音乐中的噪音。

    《庄子·天运》中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庄子的这一领悟宇宙里无声之乐的思想,不正是书法艺术深微的表现形式—“无声之乐凝固在有形的笔墨之中,给人以暗示、诱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