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门——峰口庵——潭柘寺大穿越(文学游记)常青

标签:
原创文学游记常青作 |
分类: 06.游记(文章) |
圈门——峰口庵——潭柘寺大穿越
自打上次(前年)去京西山中寻峰口庵未果,就在心中打了个结,一直就想再次踏上这古道,一定要登上“天梯”、钻过“峰口庵”、踩上“蹄窝”。为此,我还写过一首诗,以志其怀:问罢老桥询老者,扬头手指最高峰。山迎又送山座座,路转还回路层层。深草野鸡鸣匿迹,密林古马啸藏踪。再询老树庵何在?漭漭青山落日融。今天,我成行了。起因是前几天,我从“大灰厂”到“潭柘寺”来了个公路穿越(当然了,还差七站没有到头,只是到了“门头沟南村”)。就是“潭柘寺”这三个字,勾起了我心中这“峰口庵”的情结。早就听资深的驴友们说过,峰口庵这个古军事关卡如今已经成了驴友进行野外穿越的中转地,大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奔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到了这里,你可以去王平,可以去潭柘寺,可以去圈门,可以去定都阁,也可以去雷达站,还可以去攀更高的九龙山顶峰。可谓是四面皆通,活络得很。登山野游,重走古道,或穿越途径,或当做终点,皆由汝为,悉听尊便。真是游走野外,快意山间,强身健体、自由快活。
可惜,我上次来,没有能到达峰口庵,只找到了一个类似它的门洞,今天才知道,那是古天桥浮关卡(比峰口庵关卡保存得要完好地多)。所以,这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要医好它,只有重走古道,找到那据说已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军事关城——峰口庵。
下了“370”,离开“大戏台”和“过街楼”,看见河对面的“窑工庙”那里又被建筑工程围挡圈住了,不知又在搞什么建设。整个“玉河古道风景区”已经建设得有模有样了,河道的“硬件设施”几乎样样齐全,就是缺少了水——这个不可或缺的“软件设施”。所以,就像这个时节人的脸上一样,显得干了干巴的。偶然抬头一撇间,北面逶迤不断的山脊上,正有一片大大的流云飘过,显示出了天高气爽的时令特色,也透出了几分雨后清晨袭人的冷意。
一路上的几个村庄已经彻底搬迁拆除完毕,连房屋和院墙都已一扒到底,还能再次利用的砖头码成丁儿堆放在那里,还没有被拉走去行使它们新的使命。“都搬到下边儿住楼房去了!”后来在山上遇见的一个割草的民工这样说。
望着那兀立在一片废墟中的天桥浮村村头的三角形“五环健身标志墙”,我心头不免一阵怅然,前年这旁边的村政府建筑还完好如初地矗立在那里,半扇门还开着,说明还有人在里边办公,今年却已经不见了。“天桥浮”,作为一个名词,又只能在史书或地方志中才能见到了!
我沿着水泥的盘山公路往前走,面前出现了一堵巨大的石壁,下面竖立着一个指路牌(这在前年时是没有的),箭头所指的左手边方向是“國硯山莊”和“峰口庵”、“马蹄窝”等。太好了,立牌指路,这可是件积德行善的好举措!右边呢,没有指示,但我看出来了,那里就通向前年被我误认作是峰口庵的“天桥浮”关城。
转过这道大山弯,就是那个一直也没兴旺起来的停车场,路边的椅子都已损坏,废弃再一边。不远处却又在大兴土木,一个孤零零地城门楼子已接近完工,脚手架还没有拆卸,正有不少工人在那里忙碌。看样子应该不是什么重建的古建筑,只是一个新建的景区设施。村庄已经消亡,景区却在兴建,得益的将是投资方,对一般旅游者来说,也将是一个福音。但对于驴友群落来说就未必是个好消息了,因为,有人管就意味着将要收费。而且,开发一分,虽然就会收获一分这里的方便与快乐;但同时,也会降低一分此地的原始与野性。人类社会的事情都是辩证的,有说好的就有说坏的。就看,是“大头甜”还是“小头甜”了!
孰是孰非,我是难断。只是从内心里希望,旅游业这头现代文明之兽不要太肆意扩张自己的领地了,不要太过度挥舞自己那无孔不入的触须了!不然,再过几十年,我们还能到哪里去领略那种野性的神韵和原始的美感呢!被铁栅栏或玻璃罩隔绝起来的东西,只是一种最无奈的保护,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追慕,而不是一种感性的熏陶和冶造!
有些东西,是需要不断地延续的,譬如这大自然;有些东西,是需要不断地发扬的,譬如那人的精神!现在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人们又都在讲“长征精神”。可什么才是“长征精神”的真正内涵呢?大家讲得很多,其实,她就是一种“战士精神”!而这种精神,靠学和传承是得不来的,是需要锻造和锤炼的……
转过这个工地,眼前又是一新,全没有了去年来时的旧模样。马路两边一左一右立着两个牌子,往前、往西是“古道西段”,旁边还有“文化广场”和“医疗站”;往回、往东是“古道东段”,周边还有那“景观壁”、“马翰林故居”、“三义庙”等景点。这一切,都是新建的,去年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坡。看来,这个新建的古道景区的投资和规模都算是不小的。
我选择了继续往西前行,哇!古道又出现在我眼前了,旁边还有一组情景雕塑,是当年古道上的赶马人生活的艺术造型,其前进方向也是与我相同,是往大山深处而去。并不是什么清人打扮,看来是预示着古道的更加久远。
继续往前行,穿过一个当代的渡桥,我又来到了那条水泥的盘山公路上。路边的指路牌上写着“古矿游览区”、“樱桃谷”和“啦啦湖”等地名,古矿区和樱桃谷我没听说过,但要去往天梯需要穿越啦啦湖我是知道的,就顺路走了过去。
不太远处出现了一个门楼式的大门,旁边的字墙上写着“國硯山莊”四个大字,这应该也是古道景区的配套设施之一了,里边传出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显然施工正是方兴未艾。为什么用繁体字?难道就是因为它建在这古道旁吗?这可有点儿不搭界,古时候这里就是有建筑,也顶多是那种草土木石结构的老式房子。进了大门,我问一个“包工头”摸样的人,“师傅!奔‘天梯’去怎么走?”
他想了想,手往前又往右朝山坡上一挥,在空中画了个大大的半圆,“在那个方向呢!”说的是普通话,却有点儿外埠口音。
我道了谢,继续往前走。路边都是一些现代建筑,突然出现在这深山里,有点儿让人觉得很突兀。不过,叫个“山庄”倒也是名符其实。庄内很有一些景观,我却来不及去看,只想着快点儿赶去天梯。看见右手边有一条带扶栏的山阶路,正好符合刚才那人所指的方向,就走了上去。可是越走越觉着不大对劲儿,这好像是山庄为将来住宿的客人就近散步爬山所建的山道呀,应该不会与那古道上的“天梯”搭界。我犹豫着放慢了脚步,四外观察着。路在前边也好像被封死了,因为那里有一个铁栅拉门,是关着的。正在这时,从旁边的一条土道岔路上走过来一个壮年男人,两手伸在衣襟下系着腰带,显然是刚在草丛中方便过。
“师傅,前边通天梯吗?”
他摇摇头,外埠口音有些重,“不知道,我是在这里干活的。那边,通苹果园。”
我心里一愣,好价,这一下给我指出去多老远!我真想乐,差点就告诉他,我就是从那里来的。不过,我还是向他道了谢,急忙转身下去了。重新往回走,出了山庄的大门,又顺着盘山公路往上边走去。
前边出现了几棵老树,有一棵根部肿大并从那里分杈,我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前年来时我也走到过这里,而且最终也没找到去峰口庵的路,就又掉头回来了,结束了失败的旅程。我心里打了个沉儿,难道今天也要再一次无功而返吗?不行,得继续往前走!我暗暗下定了决心,有点儿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尽头。
转了几个弯,竟然来到了一个山顶平台上,那圆的方的人工鸟巢、那孔雀的塑像、那长城形状的观景台,这一切我都好像见过呀!探头往下边的山谷中一望,更是让我吃惊不小、懊恼不已,那下边不是国砚山庄的院儿里是什么?!我看下腕表,白白浪费了一个钟头,只是在山中兜了一个大圈子,重复了一次我前年走过的路程。怎么办?难道像上次一样,由此就打道回府吗?我不甘心,探身往下望望,竟然看见了一个小时以前我刚刚爬过的那条山阶路,还有那扇封闭着的铁栅拉门。忽然,我脑海中闪过一丝念头,那天梯会不会就在国砚山庄那头呢?会不会穿过整个山庄的院子就能到达那里呢?这是我的直觉在提醒我,我要相信它。何况,理性的分析,天梯应该是在古道之上,而古道一般都是依山傍谷而走的,哪会像我这样跑到一个孤零零地山头上呢?!再说了,就是那峰口庵,作为一个古代的军事关卡,也会建在山间的垭口之上呀!我走错路了,绝对走错了!看来,在这山里头,问路也要问当地人,或者是过往的驴友,至于在此干活的民工的话,可就要大打折扣了。不问也罢,还不如就相信自己的直觉。尤其是在这尚未开发完成的新景区——原来的野山。我抬脚就往下走,看看那扇小铁栅拉门旁边可不可以绕过去吧!不行,就重新返回去,二进山庄大门,然后直穿而过。哪知,到了那里,我却发现小门虽然有锁,却只是虚掩着的。我高兴地推开门,兴冲冲地走了下去。回头看了一眼,从小门两边还真没法绕过来,一边是悬壁,一边是立石。谢天谢地,老天爷保佑!不再让我跑重复道。在山里,跑冤枉路是最耽误时间的。
重新下到庄内的大道上,我却又不急着赶路了,因为我发现,对过也有一个景点,应该是属于未来的山庄范畴的。既然来了,就过去看看,哪怕是不往深了走呢!否则,将来再来这里,山庄的主人就要收费了!于是,我走过一个小吊桥,然后来到了那写着“福源谷”的石壁下,流连了一会儿,这才重又回到大道上,向西、向上走去。路边的建筑很多,而且还有人在施工,是在搭建一座钢结构的房屋。我还在记着刚才的“教训”,不再向工人们问路。一定也是外地的民工,向他们打听也打听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义无返顾、目不旁视地走过施工现场,脑子里却有一种预感,那天梯就在前面。突然,我眼前的左手边出现了一座大石壁,竟是那样的熟悉,下半部犹如绝壁,峭然而立,上半部层层叠叠,确系凿梯,这不是天梯是什么?这几天在家为这次出行做功课,在网上见到它的照片太多了!
我扑倒它跟前,下半部分的直壁比我还高,要想上去,犹如攀岩,我含糊了。左右看看,发现右边有一个洞穴,像是半人工半天然的,不知是干吗用的?探头一看,进深不长,也就有四五米,而且,里头还在往左右两边延伸,洞顶往下滴答着水珠,叮咚有声,我没敢进去,怕藏着狗。
重新回到石壁前,仔细地看看,石壁左侧斜刺里往上有一些凹凸,似乎可以攀援上去,而且也确实像一条有人经常攀爬的路径。我把双肩包的胸扣扣上,走了过去,果然很好走,只几步我就上去了,来到了石壁的上半部。低头一看,虽然也有些自然的凹凸,但确实是人工开凿的阶梯,很浅,也很密,长度也比下半部分长出去有两倍,倾斜度要小一些,有个八十度左右。我没有犹豫,俯下身子,降低重心,象狗熊一样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去。我知道,我这个攀爬的样子从下边看一定很难看,也不潇洒,但却很实用,速度也较快,对于攀爬这种在天然石壁上凿出的阶梯最适合。这也是我头些日子,第二次攀爬凤凰岭的天梯时找到的最佳方法。爬了一段,脚下的石阶有一处变得宽了一些,我停下来缓口气,却没敢回头望下望。这里同凤凰岭不一样,那里有铁链子可以用手抓牢,这里什么都没有,连一根小灌木或是一把野草都没有。万一回头往下看时,突然眼一晕,腿一软,手一松,非摔下去不可。因为,毕竟自己还顶着个白天也有一百四、五的高血压头衔呀!
继续往上爬,速度比刚才还快,终于来到了顶上,可以站脚的地方虽然不大,但足够我转身动窝儿了。旁边的石面上果然有人用蓝颜色写的“天梯”两个字,十分地显眼。越过那里的一道石缝,有一条小路蜿蜒而去。我没有多做停留,因为这时的风很大,刮得我有些打晃。我抓紧照了张相,就转身离开了这里。迈过石缝,走上了那条小道。
有人说,这是一条古道的附属小道,我不知道确不确切,但总觉着像是一条现代的山道,幼时很熟悉的那种山坡上的野道。路上布满了乱石,很咯脚,不太好走,身边也都是些灌木、野草,已经开始发黄变干,没有什么景致。而且,溜坡风也很大,刮在汗湿的脸上和身上,有点儿冷,我加快了脚步,以图从体内生出点儿热来。
看着左面和前面的山势在不停地降低,我觉着峰口庵应该是快到了,就在上面顶着个太阳能板的杆子下面,可当我到达那里后却发觉又来到了那条水泥的盘山公路上。路边还有个废弃的矿区,和一个存着一点点水的小极了的了水库(若说是大储水池则更确切一些)。沿着公路走了一段,右手边又出现了一条土路,我走了上去,可没走多远,又出现了一个分叉,我想了一下儿,就踏上了右边的小路。
继续往前走,又来到了那条水泥大道上,不过路面已经面目全非,破损得相当厉害了。前边又出现了岔道,我走上了右边高处的小道。下边的大道上设着一个卡子,路杆却高挑着,有一个牌子,写着“前方修路,禁止通行。”
再往前走,下边的大道旁出现了一个不算小的空场,一定是网上资料里说的那个驴友们常在此打尖休息的处所了。边儿上有一个石砌的月亮门洞和石阶,通到了我正在走着的小路上。这里也有一个比下边那个要小一倍多的空地,旁边还有一张破铁桌子,看来是过去村民卖东西给来山里的游人时用的。我继续朝前走,左手边又出现了一条向上的小路,石头铺就,古道又出现了!我欣喜地想,果然,路变得越来越宽,足有两三米宽阔,全都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阳台山上给慈禧修的那条进香古道一样。只不过,这里的古道有些不一样,那就是所铺的石头路上隔几步就会有一道立石,像一道道石棱子一样。我从早晨九点开始,走到这会儿步子总会有些发沉。迈过去,有些费劲不大情愿;踩上去,又觉得咯得慌,很不舒服。可是当年,负重几百斤的牲口走在古道上,这却是可以预防它们失蹄打滑的最好办法。
因为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木,所以古道上荫凉很多,若是盛夏走在这里一定既凉快又惬意。但现在已入深秋,阵阵山风袭来,冒汗的身上还真有些凉。可我还是摘下背包放在一颗大石头上,掏出了一根儿香肠吃了。这半天儿,净为找路和爬山着急出汗了,这会儿,忽然觉得嘴唇有些发干。我知道这是缺水的信号,急忙打开那瓶“脉动”喝了几口。在这种季节,人是不容易出汗和缺水的,如果想喝水,那就是真得缺水了!可惜,没有太阳暴晒的水也很凉,再加上还不知道要走多少路,我又就这么一瓶水,只喝了几口就收起来了。在山中,水是第一位重要的!
背起背包继续赶路,因为是一路向上,我又开始带喘,只得隔一段时间就停步喘上一喘。峰口庵似乎还没有要到的意思,林子很密,视线也不好,看不到周围的山头,一个人走在这似乎没完没了的密林古道上还真有些孤寂的感觉。想见到一个突然蹿出来的小松鼠也不能,像听见一声突然响起的野鸡叫也是不能,只得和周边的环境对起话来:
“古道,你好!打扰了。”
“大树,你好!峰口庵还有多远?快了?!谢谢!”
“大石头,您多大岁数了?就这么呆这儿,不闷得慌吗?对,是我闷得慌。回见!”
……
又拐过了一道弯,前边的树杈上挂了一件衣服,是谁的?有人!走到近前一看,却不是衣服,而是一个双肩包,而周围并没有人。怎么回事儿?是谁挂在这里的?驴友的,什么意思?!我饶过它继续往前走,一脑子狐疑。走过一片灌木,前边传来刷刷刷的镰刀割草声,插过队的我即使是几十年后,猛一听到这声音还是立刻就听出来了。我急走几步,上边的路上果然有一个穿着一身迷彩服的老汉,正蹲在那里挥镰割草。
终于碰到人了,我一阵高兴边走边问:“您割草呢?”
他看看我,没言声。
“割草干什么?喂牲口呀!”
“防火。”他说话了。
我走到了他跟前,他正在割路中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蒿草,我明白了,这是怕那些不注意的驴友把烟头随意丢下而没有踩灭引起火灾。
“现在几点了?”他直起身子问。
“12点5分。”我抬腕子看了下表。“峰口庵还有多远呀?”
“转过去上边就是,一会儿的道儿了!”
“是吗?!”我心里一阵惊喜,“您就是这地方人吧?”
他点点头,“你就一个人呀?!出来晚了吧?”
“啊!”我点点头,“可碰着您了,这是。这一路上一个本地人都没碰着,都是外地来这里干活儿的民工……”
“都搬下边儿住楼房去了!”
“可不,连房子都拆得一干二净了……您怎么没搬走呀?!”
“我不是下边村儿的。”他一指上边,“山那边的。”
……
也许是因为终于见到了当地人,也许是因为得知了目的地就在上边的不远处,我站在那里和他闲聊了起来。他呢,边聊边忙活,俩手一点儿没停过。没错儿,是我曾经熟悉的老农的作风。
“从峰口庵能到潭柘寺去吗?”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了这么个念头。
“别去了!”
“怎么呢?!”
“太晚了,回不去了。”
“那我要是不回来呢,从那边走?”
“那行,坐931。”
……
告别了老人,我继续朝前走去。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爬这800多米高的山。不过,这倒也不怪,山里人身体壮吗!可关键是,人家到这里是来干活儿的,而且还一点儿都不歇着。这就是我曾经朝夕相处了三年再熟悉不过的“贫下中农”呀!我发自内心地感叹着,“累了您就歇会儿!”我朝后喊着,没有听到回音,不过我知道,他听见了。有时候,我还真想再回到插队那时候去。没有别的,就为了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还有那泥土味儿和麦子香,当然,还有当年的老乡们……
又走了几分钟,侧面山上已经可以清楚地看见雷达站那著名的大圆球了(上次在建都阁上用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还在很远处的它,现在我竟是离它这么的近),前边隐约出现了一个券门洞,啊,已经在网上资料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峰口庵关城遗存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帘中了,是那么单薄(还不如下边的天桥浮关城),又是那么沧桑,那么高深、那么遥远……
说实在的,没来时特别想来,可一旦见到了它,也就没有什么了,就是一个用石头垒成的墙门洞,像驴友们说的,周围散落着几块残碑,还能读出“流芳宇宙”等字样,我不怎么感兴趣。循着旁边的一条小路来到了关城之上的一个小山包,那里有一个杆子,像蘑菇般顶着一面大大的太阳能板,下边还有仪器箱子。我想看看,有没有路可以通到雷达站去,但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灌木和杂草缠绕得很紧、很密,根本无法通过。我知趣地退了回来,本来还想站在那里望一望远处和山下的景色,但风很大,吹得我无法站住了,身子直打晃,只得赶紧按原路退了下来。怪不得这峰口庵过去也叫“风口庵”呢!我想着。
关城外头有两条路,左右各一条,右边的拐的急点儿,我知道,那是奔王平村去的;左边的一路往下奔西南方向而去,应该是通往潭柘寺去的。我走上了那条路,刚才那位老汉说了,走出去不远就是马蹄窝。那,也是我今天必定要去的一个地方。
这还是那条古道,一米左右宽窄,依旧是用石头铺成。走了没多远,路就变成上升,并开始出现蹄窝。拐过一座大岩石,那段儿十分著名的马蹄窝路就呈现在我眼前了。果然是依石傍崖,地势很险,但也足有两米来宽,外手的一半是石铺道,比较平坦没有蹄窝;里手的一半才是那整块岩石形成的蹄窝古道,布满了蹄窝。因为昨天刚下过雨,窝中还存满了水。如果是傍晚之时登临这里,那时候夕阳斜照,再被旁边的大岩石一衬,一定是金辉熠熠、赏心悦目。可是,我没工夫,也没心思等在这里来欣赏那番美景了!我要继续赶路,奔雷达站和潭柘寺去。
我急急忙忙照了几张相就继续前行,口里还喊着,“下一站,雷达站!”当然,没有人理我。就是此刻身边有人,大概也会发笑的。不过,他要是个驴友,就应该会理解的。
前边又出现了岔道,路旁的树上有一块十分熟悉的蓝天救援队栓挂的标示牌,上边有路线图,标明沿着古道继续走是去往“十字道”,而踏上左边的土道则可以奔往“雷达站”和“潭柘寺”。我往左走去,“再见了!古道。”
这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山间小径,两边都是半人高或一人高的野草和小树。这条路,除了驴友和刚才那位割草老人一样的山民,别的人是很难会光顾的。我想着,并不时拨开脸旁的树枝。对付那野草,干脆就蜷着两臂横端在胸前,随着我的行进,就把它们推划到一边去了。
忽然,身后传来巨大的马达轰鸣声,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山坡上玩,听到的“618厂”那试验坦克在起伏不定的旷野上狂奔时的声音,而且就在我身后的不远处。在这么高的山顶上怎么会有那家伙,我怔住了。扭项回头仔细一看,那里是什么坦克,分明是一座山头上的大树发出的声响,每棵树的树冠都在向一个方向摇摆,并发出犹如机器轰鸣的声响。那是被风、强劲无比的山风刮的,听了是那么让人震撼。我忽然感悟到了,什么是“林涛吼”,敢情在山风的作用下,树林子真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呀!大自然,真是威力无比、气象万千呀!
又走了有一会儿,路又明显在上升,时断时续的雷达站那大圆球也越来越看得清晰了。前边,出现了一道金属网,已经锈蚀不堪了,上边有一块牌子,隐约可以看出写得是“军事重地,禁止进入”。我一愣,却发觉旁边有一条一人多宽的土路可以过去,定是人常走的道无疑呀!我稍稍一侧身,走了进去。沿着山道兜着弯子往前走,就绕到了雷达站正面,那里有垃圾场、篮球场和二层的营房小楼,再往里去才是雷达工作区域,我没有向那里走,那不是我一个老百姓应该“光顾”的地方。奇怪,这大圆球原来是涂着白绿两种颜色的迷彩呀!怎么在远处,看着是白色的呀?!是光和距离的作用?
我沿着站前的水泥路继续往前走,怎么在往下去,这是下山的路呀!这会儿要是能有个大兵出来就好了……前边出现了一个岗亭,“没有人呀?!”走近一看,才发现里边有一个战士,一身迷彩装,没戴军帽,正靠着桌子玩手机。我把嘴巴凑到门玻璃前,“解放军叔叔!”我用小时候的口吻叫。
“叔叔”出来了,看着我。
“同志,我想去潭柘寺怎么走?”
“你从山上来?”他用眼盯着我。
“是。”我点着头。
“就顺着这条水泥路走,往下走。”
我探头看着那一弯弯的盘山路,指着问,“是哪个吗?”
他错会了意,“这儿看不见。这是山上,潭柘寺在山下。就顺着路走,到下边有一个很大的牌子,写着‘潭柘寺’。就到了!”
我点点头,“谢谢您。啊!”说着告别他顺路而去。
说实在的,我虽然也知道这面山上一定有小路可以抄近去潭柘寺,并从“龙泉”那里进入到潭柘寺里面,但我也知道我不一定能找得到它,还不如不去冒那个险(一方面是可能遇到险处从而发生危险,另一方面是可能反而会绕远跑了冤枉路),老老实实地顺着大路走下去。这样,虽然路会远一些,但一路下坡很省力气,还有个往下的冲力。就这么着吧!反正才一点多一点儿,我有的是时间可以赶上931路的末班车。嗨,不就是费点儿时间累点儿腿嘛!“格老子!管啥子干啥哟!上路啰!”我学着四川话喊了一句,迈开大步朝下走去。
一路上,倒是有时间观景,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从上边的路上看到下边的路旁树枝掩映中有一片水,像是个小水库。待盘到下边到了跟前,才看清确实是个小型水库。坝前有带扶手的阶梯通道坝上,不过中途有一段已经坍塌了,但还是走了上去。水很满,也得有十米左右深,像一汪湖水般碧波荡漾,涟漪不断。环境很是幽静宜人,但是通往水中的一段栈道的扶手已经损坏,我没敢走过去,也没有走到坝上去。虽然坝上也有扶手,就是预备游人上去的。我还是不敢,因为我即使不是旱鸭子,秋天落水也足够我凉上一凉了!
过了王坡村,我问前边二三十步远出现的一个穿着橙黄色工程马甲的中年男人,“师傅,麻烦您,我问一下,往潭柘寺怎么走?”
“就下边。”他一努嘴,又往前走了几步原地站住了,等我赶过去,他一指前边一条往下去的石阶路,“一直顺这条路走,就到了。”
“谢谢您。啊!”我挥手道谢,走了下去。
这是一条石阶路,用石板铺成的,既标准又平整,很好走。走了有一段时间,到头了。因为下面就是一个广场,有人影在那里晃动。路边有一块字石,写得是“西观音洞”,到了广场上,一看,怎么这么熟悉,往左一看,正是“潭柘寺”的正门。哇!终于到了!低头看了下表,15点零5分,从离开那龙泉镇的圈门算起,到到达这潭柘寺镇的古寺为止,我整整在山中穿行了六个小时,而且除了停下喘息喝水以外,竟没有坐下休息半会儿,真真够得上是一次强驴暴走型的野外穿越了!当然,我知道,这绝不是一条从圈门到潭柘寺的最短路线,那应该是驴友口中的“门潭古道”(据说那条道的行程也就2个小时左右)。这条路线,只是我今天走的一条路线,而且,很可能是一条很绕远的路线。不过,我依然很高兴,因为,我完成了两年以来的一个夙愿,上了天梯,过了峰口庵,踩了马蹄窝。而且,还听到了山顶风口上树林间那过梁风引起的阵阵林吼;还第一次从山上到山下完整得走完了一次盘山公路(须知,这是连一般野行者都最烦走也最不愿走的一种路),在定都峰和百花山房山那一面的那两次,我都是在半途就搭顺风车了……
坐到了“931”汽车上,我才觉得有些饿,一口水一口面包的吃起了“午饭”。尽兴的一天,还算!我想。(2015年10月28日记)
【手机拍摄。只为纪行,不为艺术】
http://s3/bmiddle/005OU1Emzy763yavNRMf2&690
玉河古道风景区已经建设得有模有样了,就是水太少了【李永春拍摄】
http://s16/bmiddle/005OU1Emzy763ybhmgL0f&690
偶然一瞥间,北面连绵不断的山脊上正有一片大大的流云飘过【李永春拍摄】
http://s1/bmiddle/005OU1Emzy763ybF2FO10&690
太平鼓的发祥地西店村也只剩下村头的这一堵影壁了【李永春拍摄】
http://s16/bmiddle/005OU1Emzy763ycf4xFff&690
天桥浮村的五环健身标志墙还孤零零的立在那里【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cJSge9e&690
岩壁前立着一块指路牌,左边指向国砚山庄、古道西段、天梯、峰口庵和马蹄窝,
右边则是通向我前年来时到过的古道东段、天桥浮关城和三义庙等景点【李永春拍摄】
http://s4/bmiddle/005OU1Emzy763ydbeOT83&690
正在兴建中的古道西段起始点处的城门洞子【李永春拍摄】
http://s3/bmiddle/005OU1Emzy763ydJEVs72&690
古道西段起始点处的指路牌【李永春拍摄】
http://s10/bmiddle/005OU1Emzy763yeidjHc9&690
古道东段终点处的指路牌【李永春拍摄】
http://s6/bmiddle/005OU1Emzy763yeNvWl75&690
古道西段起点处的情景雕塑作品(侧景)【李永春拍摄】
http://s7/bmiddle/005OU1Emzy763yffDf036&690
古道西段起点处的情景雕塑作品(特写)【李永春拍摄】
http://s16/bmiddle/005OU1Emzy763yguI8f3f&690
国砚山庄的大门楼【李永春拍摄】
http://s1/bmiddle/005OU1Emzy763ygTWso90&690
国砚山庄内的登山步道【李永春拍摄】
http://s14/bmiddle/005OU1Emzy763yhsxGd6d&690
前年和这次我来这里都见到了的那几株老树【李永春拍摄】
http://s5/bmiddle/005OU1Emzy763yhSZ0wf4&690
国砚山庄北面山顶上的人工鸟巢和野鸡的塑像【李永春拍摄】
http://s2/bmiddle/005OU1Emzy763yiK8Fj51&690
国砚山庄北面山顶上的“长城观景台”【李永春拍摄】
http://s1/bmiddle/005OU1Emzy763yjmFb250&690
国砚山庄内的景点——“福源谷”【李永春拍摄】
http://s12/bmiddle/005OU1Emzy763yk074T0b&690
国砚山庄内的景观——刻字【李永春拍摄】
http://s14/bmiddle/005OU1Emzy763ykREHX5d&690
天梯
http://s14/bmiddle/005OU1Emzy763yq0OItad&690
天梯(照片来自网上,比上边我照的那张要好得多得多了,所以借来一用)【李永春拍摄】
http://s14/bmiddle/005OU1Emzy763ysBBXn0d&690
天梯上边不知是谁的题字【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td6Tc5e&690
天梯上边的山道【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tWdj04e&690
天梯上边的山道【李永春拍摄】
http://s8/bmiddle/005OU1Emzy763yuAlF587&690
天梯上边的山道【李永春拍摄】
http://s12/bmiddle/005OU1Emzy763yvTzKP9b&690
我选择了走左边那条小路【李永春拍摄】
http://s13/bmiddle/005OU1Emzy763ywOixC5c&690
我选择了走左边那条小路【李永春拍摄】
http://s5/bmiddle/005OU1Emzy763yxzOPGc4&690
走过空场往左拐,古道又出现了【李永春拍摄】
http://s3/bmiddle/005OU1Emzy763yyiMLM62&690
这里的古道有两米左右宽【李永春拍摄】
http://s11/bmiddle/005OU1Emzy763yyWRvA4a&690
这里的古道周围的林子很密【李永春拍摄】
http://s9/bmiddle/005OU1Emzy763yzDg9O18&690
这里的古道隔不远就建有一道石棱子(片石立置),是当年用来防止牲口失蹄打滑的;
另,画面上方那个门洞子就是峰口庵关城的遗存【李永春拍摄】
http://s7/bmiddle/005OU1Emzy763yAndPMc6&690
峰口庵关城遗存【李永春拍摄】
http://s2/bmiddle/005OU1Emzy763yBbmdH21&690
峰口庵关城遗存外的宣传牌【李永春拍摄】
http://s13/bmiddle/005OU1Emzy763yC2vVO4c&690
峰口庵关城遗存(从外往里望)【李永春拍摄】
http://s7/bmiddle/005OU1Emzy763yCCzUGf6&690
峰口庵关城遗存外的古道(“马蹄窝”东边那一段)【李永春拍摄】
http://s9/bmiddle/005OU1Emzy763yDntGwf8&690
马蹄窝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EbKmqce&690
马蹄窝
http://s10/bmiddle/005OU1Emzy763yFro9ze9&690
马蹄窝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G2LRsbe&690
马蹄窝西南面树上的蓝天救援队栓挂的标示牌【李永春拍摄】
http://s3/bmiddle/005OU1Emzy763yGCqcy62&690
山顶上那大圆球所在的地方就是雷达站【李永春拍摄】
http://s2/bmiddle/005OU1Emzy763yHl6Std1&690
雷达站废弃物堆放场的跑步机【李永春拍摄】
http://s16/bmiddle/005OU1Emzy763yK6zWTff&690
远处看是银白色的雷达站的大圆球【李永春拍摄】
http://s1/bmiddle/005OU1Emzy763yL35ja10&690
雷达站的站名石【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LGemOde&690
在下山的水泥盘山公路上眺望定都阁【李永春拍摄】
http://s13/bmiddle/005OU1Emzy763yMrSy0bc&690
在上边公路上俯瞰下边公路旁那个无名的小水库【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MZFYWfe&690
王坡村梨树园的大门口【李永春拍摄】
http://s11/bmiddle/005OU1Emzy763yNS8Oe2a&690
无名小水库前的登坝的石阶路(这是坍塌的那一段)【李永春拍摄】
http://s13/bmiddle/005OU1Emzy763yOqkUscc&690
伸进小水库水面里的栈道【李永春拍摄】
http://s9/bmiddle/005OU1Emzy763yP2Y2s28&690
小水库清静幽深的水面【李永春拍摄】
http://s9/bmiddle/005OU1Emzy763yPLfIs38&690
山坡上的红叶【李永春拍摄】
http://s2/bmiddle/005OU1Emzy763yQtETT01&690
通往潭柘寺去的石板台阶路【李永春拍摄】
http://s11/bmiddle/005OU1Emzy763yRnABsba&690
通往潭柘寺去的石板台阶路【李永春拍摄】
http://s16/bmiddle/005OU1Emzy763yS1S2P5f&690
通往潭柘寺去的石板台阶路【李永春拍摄】
http://s15/bmiddle/005OU1Emzy763ySAd8qfe&690
通往潭柘寺去的石板台阶路尽头的字石(到了潭柘寺的门前广场)【李永春拍摄】
http://s7/bmiddle/005OU1Emzy763yT5OHs16&690
通往潭柘寺的红墙甬道(我则是逆向而行,奔往931路公交车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