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2021-05-24 11:31:54)
标签:

山西

忻州

原平市

崞阳古城

旅游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最早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当时由于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皆在今山西境内)五县的人民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部分置于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永嘉末(313)县废,为鲜卑族领地。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始称崞县仍属代州。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仍设县治于此,后改属原平县。崞县在此达1350年,崞阳城曾治县整整长达1700年!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guo)阳镇现存古建筑主要有古城墙、古城门、古县衙、古教堂、崞阳文庙、关帝庙、城隍庙、泰山庙、观音阁、普济桥和来宣桥等。崞阳城址,是忻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明景泰元年(1450),崞阳城池已颇具规模。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新城愈加雄姿英发。其时,崞县城的四面各筑一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整座城池呈长方形,总长约3700米,城墙高12米,连同女墙共高14米,厚度近13米,筑雉堞740个、敌台21个,周围池深10米。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我开车来到原平市崞阳镇,国道108线路东的崞阳镇牌坊。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穿行在崞阳古城内。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古城南门外。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明代古城门及城墙。最早记载为,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并州刘琨迁徙陉北五县之地民于陉南,部分分布于今崞阳城,立城城邑但当时未称县名。至北魏时置石城县,隋大业二年始称崞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崞阳始建城池,用砖石砌筑。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崞阳修筑四座城门,东为保和门,西为临沱门,北为定远门(后改为宁远门),南为景明门。城墙外面为关,里面为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南关——景明关。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景明关西面的城墙遗址,和老槐树。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透过景明关城门洞,向内望。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回望景明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南门正北面对着原平二中,立着“崞阳城址”忻州市保牌。这里旧时为县衙。
       原平二中(原范亭中学旧址)内,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址,始建于1952年,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城墙东面的保和门,已成为一个大土堆。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文庙的后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古城东门外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现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 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 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 现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艺术价值,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关帝庙对面的照壁。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关帝庙的东面。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古城内,文庙正街南侧的观音阁。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文庙正街南侧民居,精美的门楼。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文庙的南门(正门)。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建筑庞大、气势恢弘、规制完备。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门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文庙的正门和照壁。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天主堂,为晚清时西式建筑,1924年意大利人由太原经崞县传入崞县城,意大利公教在崞县城后东街设立教堂,主教高毓谦。教堂建筑高大,壁刻精致,仍可领略当时之神势。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教堂前面的石质纪念碑。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教堂内景。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回望崞阳天主堂,和正对着的崞阳文庙后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来到不远处的崞阳中学。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中学门前两侧有8根石栏杆,六块石雕图,和单石狮子。估计是崞阳城隍庙的遗迹。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从西到东细观,西一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西二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西三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东侧石狮子和后面的东一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东二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东三石雕图。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东侧石狮子,非常搞笑。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夸张的表情。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蚣蝮(gng fù)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进入崞阳中学,绕过教学楼,来到城隍庙的东面。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城隍庙的简介牌。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城隍庙大殿的东面。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城隍庙的东北角。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城隍庙大殿的背面(北面)。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回到崞阳中学的主楼前,入内俯视后面的城隍庙。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县)城隍庙,位于崞阳中学内,应始建于西晋末,后历经毁坏重建。《崞县志》中记载:"城隍庙在县城东北隅,创建年代久,明宏治七年知县陈志重修,关西薛敬之纪石。雍正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顾弼、嘉庆二年知县陆如冈、道光二十五年阖邑士民屡次修葺各有碑记,每年九月初九致祭。"现正大殿保存完好,东西有配房,厢房并列,大殿周围有完整石栏杆,上有精美雕图,下两侧两眼古井。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隍庙的大殿。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隍庙的西厢房。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隍庙的东厢房。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步行来到崞阳城墙的北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北门——宁远门。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穿过北城门洞。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北关——宁远关,高大的城墙包砖还有一部分,但是城墙已经塌了一半,城门洞还算完整。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北关上面“宁远”两个大字。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从门洞中走过,看到地面被磨的发亮的铺路石。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走在上面,才能感受到有点年代久远的味道。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北关外正对不远处河面上的“来宣桥”,更显出古城的沧桑。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回到崞阳古城的北城墙边,远观来宣桥。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开车前往南门外的普济桥,路过崞阳泰山庙。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崞阳吉祥寺原名岱(泰)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解放后是镇政府的办公所在地。大殿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四柱三间,直曲翘角歇山顶,屋脊雕花,两端有兽首,前后厅连接紧凑,浑然一体,其造型精妙独特、洒脱灵逸。殿顶除青灰瓦盖顶外,还有绿、黄琉璃瓦拼成装饰图案。殿前筑有宽阔的月台,青砖铺地,石栏杆、石栏板相围,中间筑有石条台阶。据《崞县志》载:"岱山庙在崞县南关路东,创建于元至治三年,赵杞施地四亩募众建成,明成化中知县徐寿、县丞阎庄率耆老杜凤捐资重修,乾隆四十年、嘉庆二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二年屡次重修,各有碑记,邑人刘通泉施地五亩,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祭祀,体制完备"。在整修大殿时拆出一根梁,上面记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样。另外还从坍塌的山墙里挖出许多已破碎的壁画残片,依然可见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的特点,一方"天狗吠月"的图画还很完整。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泰山庙大门紧闭,只能透过墙头远观。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泰山庙西面,临街的老房子。
崞阳城址(忻州市保)

       前方修路、绕国道108线又遭遇大堵车,只好放弃观赏国保普济桥,带着遗憾离开崞阳古城。

       谢谢浏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