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的忻州古城(省保秀容书院)
忻州古称"秀容",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忻州城墙,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平面近似方形的多边形,周长九里二十步。城垣西北角为钝角,东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这是"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
2019年底,忻州古城一期工程完工,为国家3A级景区,免费开放。
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我凭着印象,先来到忻州古城的北门。
泰山庙,位于泰山庙巷,坐北向南,其创建年代不详,文物建筑仅存中轴线上的大殿及西侧的钟楼,大殿为明代遗构,钟楼为清代遗构。其他对牌楼门、戏台、献殿等为新建。

泰山庙大殿。

泰山庙倒坐戏台。大殿和倒坐戏台之间的空地开发为散座酒吧。

财神庙位于泰山庙西面,坐西向东,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文物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大殿、献殿及两则的钟楼、北配殿,均为清代遗构。其他戏台、望海楼、石旗杆、石狮、石牌坊、庙门、影壁、鼓楼等为新建。
财神庙巷。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占地30250.1㎡,是保存完好且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现有房屋208间,多为旧制,院地形西高东低,依地貌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2004年6月10日,被列为省保。
秀容书院,形成上、中、下三座院落的布局。书院地形西高东低,三个院落依坡地而建,中院高出下院9米,上院高出中院3米,两院之间以台阶或坡道相连,层层叠落,错落相间。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

下院为旧日的书舍区,即当年学生的自习住宿区,书舍坐北朝南,多为卷棚或硬山顶。下院还保留有一处古迹为白鹤观旧址。
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又由北之柏树院、中之枣树院、南之槐树院三院组成。柏树院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枣树院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槐树院是希望学子胸怀天下,具有远大理想,济世救民。
中院,属原书院讲学者起居所用;前后并列三排教室,至今尚余端肃之气;房内南北两面开窗。身处书院环顾四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这里清风徐来,莘莘学子朗朗读书声的壮观景象。

文昌祠,是当年文人学士祭奉文昌星的地方。

前院部分还有一个戏台,为古时娱乐庆典等活动的场所。
文昌祠建于院南,青碧琉璃瓦覆顶,檐下有廊,为明代建筑,是当年文人学士祭奉文昌君之地。
仰望上院。
上院是秀容书院标志建筑所在。这个位置一线三亭,正中四平八稳的四角亭静观风雨,北面的六角亭直插云端,南面的八角亭轻巧翘曲,与六角亭互为掎角之势。
中间的四角亭。

上院南是八角亭,又叫望萱阁,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故而择高地以筑亭,常登高望远以解思念母亲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时人将此亭命名为“望萱阁”,旧以“萱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所以“望萱阁”即“望母阁”。

北面是六角亭,旧称廖天阁,在三亭中最高,每边长约3米,亭高约9米。

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为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廖天阁,飞黄腾达之意。

六角亭为整个忻州古城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忻州全景尽收眼底。

路边墙上的忻州古城示意图。

关帝庙,位于关帝庙4号,坐北向南,布局规整,是一组规模庞大的建筑族群。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至民国期间建造,中轴线建筑由前而后依次为乐楼、山门、大殿。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庙内最早的建筑——乐楼,于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过殿、寝殿等仿古建筑为复建。

谢谢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