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保4—青岛德国建筑(国4)
青岛德国建筑,包括德式官邸旧址和德国总督府旧址。1996年11月20日,青岛德国建筑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德国建筑群,包括23座建筑: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帝国法院旧址、欧人监狱旧址、俾斯麦兵营旧址、伊尔蒂斯兵营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胶澳海关旧址、观象台办公楼、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德华高等学堂旧址、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海滨旅馆旧址、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侯爵饭店旧址、路德公寓旧址、医药商店旧址、水师饭店旧址。2006年5月25日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先来到栈桥,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
德国领事馆旧址、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和胶澳总督府旧址位置图。

德国领事馆旧址,此建筑建于1899年至1912年,最初为德国侨民的私宅。1914年11月,德国在青岛的地位被日本取代,最初由德国驻济南领事馆兼理在青岛的德侨事务,至1926年12月才获准建立驻青岛领事署,最初在广西路3号,后迁至现址,二战时期曾为青岛惟一的外国领事馆。大门上“南园”二字,缘于此建筑后来的变迁。1945年,领事馆被日本当局取消,这座建筑物恢复为住宅。1947年,孔子第75代孙、时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公会理事长的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入此宅,供自己和家人居住,称为“南园”。1986年,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转赠与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高小岩是已故山东知名书法家,曾任山东省及青岛市书协名誉主席。此建筑融合了德国青年派与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其主体为两层,并带有阁楼与地下室。

隔墙探望。

德国领事馆旧址,融合了德国青年派与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其主体为两层,并带有阁楼与地下室。

胶澳总督府,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1903年始建胶澳总督府,1906年竣工。大楼建筑总面积7132.3平方米,共耗资85万马克,是德国在青岛诸建筑物中体积最大、造价最高的一处房屋。大楼背靠观海山,面对青岛湾,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居高临下。

胶澳总督府大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整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围以铁栏杆。之所以叫胶澳总督府,是因为青岛原名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朝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地。

胶澳总督府旧址的侧影。

胶澳总督府旧址的简介。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该建筑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为青岛德占时期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建筑为两层,呈E形平面,并设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主要包括厅堂建筑体与侧翼办公楼两部分。使用花岗岩砌基和粗蘑菇石勒脚,折坡屋面上覆红牛舌瓦,黄色拉毛墙面饰浅壁柱,开三联长窗并采用长条剁斧石间隔装饰,通过其竖向和横向分隔提供了良好的遮阳条件。

门前的简介。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的东立面。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的西南角。

时间紧张,还要顾及同行,只好匆匆观赏3个国保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