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2018-02-09 18:17:21)
标签:

湖南

长沙

国保

天心阁

古城墙

分类: 湖南国保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古城墙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惟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作为胜迹。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为明代所筑古城墙的1/35),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2013年5月3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2017年1月6日(星期六),我沿着人民中路西行,过天心路口,看到路南的城墙台阶。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公园的北门,两侧对联“湘流北去,岳色南来”周谷城(1898~1996年)书。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进北门右侧,是建于1932年的“薰风亭”和“伦鉴池”。“伦鉴”两字,意为类似于镜子,池水如镜,能照人心。唐太宗李世民对于谏官魏征(580~643年)的逝世十分悲痛,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伦鉴”一词由此而来。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塔,和南面的崇烈门。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门是一座牌楼,始建于1946年,为纪念长沙三次抗日大会战中的阵亡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提倡领导捐建。牌楼采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牌楼上共有二副对联,居中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侧联为篆体所书:"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两联对抗战将士们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勇于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
       牌楼名"崇烈门"三个字,还有居中的对联"气吞胡羯,勇卫山河",其字为蒋介石先生亲笔所书,字体遒劲有力、端庄秀美,属书法上乘之作。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门的南面。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门南面,是一座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在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时至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将午炮拆除改建国耻纪念亭,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直到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上重新建亭。1984年,随着天心阁重建,崇烈亭曾被更名为“入胜亭”,取“扶摇上天心,到此方入胜”之意,即,天心胜境由此开始。2008年,亭子重新修葺后,这里重新恢复“崇烈亭”之名。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崇烈亭的正面(北面)对联是:“百战清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增色,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蒙神弦迓甲马来时”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沿着崇烈亭北面东侧的小路,来到天心阁古城墙的东面。心阁古城墙位于天心区蔡锷南路与城南路的交汇处。长沙城墙系明洪武年间营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篦等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回到天心阁古城墙,继续向南行。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门票32元。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位于天心区蔡锷南路与城南路的交汇处,建在长沙老城东南角古城墙上。天心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问(1573—1620),初为观星相的灵台。当时的星相家以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所谓“巽龙入脊,文治之祥也”,上应天心,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墙上建“天心阁”以应之。清乾隆十年(1745),著名的城南书院建在天心阁下。天心阁因书院的入驻,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主宰文运的神像。天心阁遂成为长沙文运昌盛的象征。乾隆四十二年(1777)书院重修天心阁,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湖南学政李汪度为之作记,使天心阁名声大振。天心阁自清乾隆年间大修后,嘉庆年间又有修葺。同治四年(1863)后,湖南巡抚恽世临、李瀚章又“度地阁前,垒石而上,视往制扩七丈有奇,支椽其间,崇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规模益宏。清末学者黄兆枚题联云: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l938年11月11日,日军攻陷岳阳,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城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3日凌晨,长沙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天心阁也付之一炬,化为一堆废墟。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1983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天心阁,l984年底落成。重建的天心阁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建筑面积846平方米,保留了明清江南的城阁风格,但气势更加宏伟。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北侧三层的匾额"楚天一览",二层的匾额"涵江揽岳",一层的匾额"荆楚名区"。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底层的省保标牌。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上俯视长沙简牍博物馆。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内景。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城墙上的古炮。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北侧的附阁——北拱。与主阁以长廊相接,为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主阁居中,建筑结构采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楼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头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石壁图腾,各领风骚。清代诗人李绍隽所咏: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 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南侧的附阁——南屏。以长廊相接,为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西门。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出天心阁西门,回望。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城墙内侧的警世钟。2005年,长沙市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天心阁公园内兴建了“文夕大火”警世钟。文夕大火警世钟由两个巨大的断壁残垣造型和一个巨大的钟组成,断壁残垣造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壳为不平整的铸铜,其中一个悬挂警世钟,另一个断开在警世钟旁。钟重达2.8吨,高达2.7米,离地面距离为1.4米,是断壁残垣的点睛部分。2005年11月12日夜,警世钟首次撞响。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西侧的牌坊。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西南角。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天心阁下的太平军魂雕塑。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白沙路高架桥下,远望天心阁。
湖南国保1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国7)

       谢谢浏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