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尊胜寺塔和经幢
尊胜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始建于隋代,寺院占地32300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三百五十间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
五台山尊胜寺内有1座民国塔和2座经幢(宋代和民国各1座)。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寺院坐北向南,寺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卒下层砖券洞上层木构建筑的楼洞,西侧的楼洞楣上刻有"五峰咽喉"四字,洞下是上五台山的岭凹通道。
2017年9月23日(星期六),我离开佛光寺,开车来到尊胜寺。
通道南面是一座民国时期的仿木砖砌牌楼,三门三楼,建造精致,汉白玉匾刻“三摩地”,小字“中华民国庚午(1930)年仲秋月,尊胜寺信士弟子敬献”。
“三摩地”,梵语,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底等,禅定之意。
尊胜寺北侧一进院落的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殿前一对旗杆、石狮。

天王殿前广场的唐槐。

尊胜寺北侧二进院落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脊设琉璃宝顶,前有精美殿廊。

尊胜寺北侧三进院落的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

下穿藏经楼。

尊胜寺北侧四进院落,北面的毗卢殿(二十四诸天殿?)。

尊胜寺北侧四进院落,南面的藏经楼回望,一座二层建筑,外观两层,华丽玲珑,入内却是一室。
藏经楼左右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亭阁。其建筑样式,台基也是十二角,上部为重檐攒尖顶,外部围有一圈廊柱,廊柱内起砖壁,砌成殿阁。
西面的称为三宝楼。

东面的称为万缘阁。
尊胜寺北侧五进院落,有上下两层砖砌窑洞,是供奉五方文殊的文殊殿。高台前壁,有两层券洞。上下各有三眼窑洞,上三眼为三圣洞,供的是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下三眼为三皇洞,供天皇、地皇和人皇。
回望低处的尊胜寺。

尊胜寺北侧五进院落,文殊殿后是寺院围墙,墙外有万藏砖塔,塔砖建于1932年,为密檐式,高九层,也是十二角型。
万藏塔下砌砖券洞,围塔一周,好似围裙,这些券洞共三十三间,原供有三十三尊护法神。


回望万藏塔。

尊胜寺东侧南院,矗立着两座经幢,北为宋幢(近处),南为民国幢(远处)。
北面是宋代经幢。宋天圣四年(1026),演教大师仿照唐代经幢,重刻了这座经幢。该经幢高约8米,幢身石基座为两层,下层八角八面,雕覆莲,束腰雕狮头。上层圆形,雕仰莲。整个经幢,雕刻精细,造型美观,是一件近千年的旷世孤品。
宋代经幢的西北角。
宋代经幢的西南角。

宋代经幢的东南角。

宋代经幢的东北角。

宋代幢身为三节,八角八面,每节之间由一层仰莲座相隔。上部第三节幢身较短,四面各刻一尊佛像。顶上承仰莲座,安葫芦宝珠。
中间第二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仔细观看,内有“宋大中祥符二年正月”等字。
宋代经幢底部第一节幢身较长,正面额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幢身刻“再建厩阳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之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南面经幢,是民国二十年(1931)再修尊胜寺,由藏峰岩公老和尚与周光荣居士敬立的。该经幢与宋代经幢,体量、造型基本一样,是密檐式建筑,节与节之间,飞檐上翻,翼角翘起,玲珑秀丽,气势轩昂。第一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序仍是唐定觉寺沙门志静写的序。第二节幢身刻陀罗尼咒。第三节幢身四面各刻一尊佛像。幢顶置仰莲座,上安寿桃。
民国经幢的东北角。

民国经幢的东南角。

民国经幢的西南角。

民国经幢的西北角。

谢谢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