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学习体会——道体本空,与时俱进。
(2015-06-17 16:24:01)
标签:
只缘身在此山中实事求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白话翻译
用眼看不到,称之为微。
用耳听不到,称之为希。
用手摸不到,称之为夷。
三者不能细究分清,所以混合为一。
一指,一方面(其上)说清晰并不清晰,另一方面(其下)又不能不重视,绵绵不绝,不可描述(名),回返(复)到无物状态。
这称为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物体的形象,也称为忽恍。
跟随它,却看不到它的后部;迎着它,却看不到它的头部。
抓住今天的规律,来驾驭今天的现实,以此反推过去的开始。这称为道的要领。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名”指命名,故翻译为称为。微、希、夷三种状态,指用眼识、耳识、身识无法分辨,既然无法分辨,自然不可细究那种状态是微,那种状态是希,那种状态是夷,所以混合成为一体。
例子:一个人能分辨颜色,说红橙黄绿色才有意义。对于一个天生盲人,是无法分辨红色,橙色,黄色的。假如有几个杯子,只有颜色不一样,其他大小、材质等全部一样。盲人很难分别。同理,聋人不能区分音乐和噪声。
(二)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用眼、耳、身不可识的混为一体,是什么呢?个人理解是道。道不可被眼、耳、身识别,所以不清晰;但道(如规律)又真实存在,又不能被忽视。
绳绳,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绳绳,指绵绵不绝貌,个人理解,规律(道的一类)通过各种各样的事物来起作用,如重力作用,在高处,无论扔苹果、铁球、石块,都往地面落下,即重力在起作用。那能把规律起作用的状态,都描述完吗?当然不能,所以不可名。规律虽然通过事物在起作用,但规律本身并不是事物。
第二种解释:第一个“绳”系动词,是“打结”的意思。第二个“绳”系名词,是被“打结”的“绳”;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表达事物。可借用“数[shǔ ]数[shù]”的“动·名”结构来理解“绳绳”的词性。这种解释,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不可完全描述道,跟第一种相比,相同之点,都在不能完全描述道。
这些统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忽恍。
(三)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引申一: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会出现“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道中,即道无所不括。当我们在山中,自然不识山的面目。假想一下,我们处于虚空中,何谓上下,何谓东南西北,是分不清的。
引申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讲的就是,要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事求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主观臆断;二是与时俱进,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能适合现在情况,也可能不适合现在情况,要慎重抉择,不可生搬硬套,有时候甚至需要采取颠覆性手段。
引申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以知古始,指根据现在的发生的事情,来推理产生事情的原因,同样,也可以根据现在发生的事情,推导出未来将产生的后果。这是道的要领,也是人跟动物根本差别之一,即动物只能被动适应自然,人却可以主动适应自然。
以往经验:过去自己一元思维较弱,看不清未来发展的脉络。
将来应用:今后将继续提升思维,自主掌握人生。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所以大家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当然也不应该狂妄自大,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