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道经第一章的学习体会
(2015-03-27 13:17:21)
标签:
道德经佛学清一 |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边界)。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描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白话翻译
宇宙之道,是可以被体验、觉悟、参证、践行的,道本身并不是恒定的,是变化,同时每个人体悟证行道的方式,也是变化的。
名称,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以无这个名称,命名万物开始。
以有这个名称,命名万物之母。
处于恒定的无状态,是想研究这种状态下无限性,可能的变化万千。
处于某一恒定的有状态,是想研究这种状态的利和弊,确定和局限等。
无、有这对概念,同时产生,名字不同,两者共同描述某一现象、事物或状态等。
就某一现象、事物或状态来说,可以用一对概念描述,某一概念下又能分一对概念……,这是产生众多奥妙的门户。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之道,宇宙真理。第二个可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体道、悟道、证道、行道,即体验道、觉悟道、参证道、践行道。
第三个非恒道也,个人理解两个层次理解都有道理,第一个层次,道本身就不是恒定的,是变化的。佛家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指: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无常、非恒,是一样的意思,都是变化的。
第二个层次,每个人体悟证行道的方式,也不是恒定的,是随缘而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例一:第一个层次(道本身)理解时间变化,一年分春夏秋冬,一日分子午昏晨,好像是恒定的,但细究起来,他们都是变化的,无论是极长,极短的时间内。先说长时间,根据科学研究,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在地球未产生之前,以及未来地球消失后,地球的春夏秋冬是不存在的。再说,短时间,每一天虽然都有子午晨昏,但每一天的子午晨昏并不一样,比如说冬天和春天每一天子午晨昏的差别,即使同是春天,每一年春天也是不一样的,正如人过一年都会有变化,其实每一刹那,人都在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这一个意思。
所以一年分春夏秋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严格来说,一直又是变化的。有规律可循,给予我们认识规律(道的一方面),利用规律的机会,但我们更应该深刻的认识每一瞬间都是不同的,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个瞬间。
摘抄:
今日非昨日,昨日已可思。明日异今日,如何能勿悲。
当门五六树,上有蝉鸣枝。朝听尚壮急,暮闻已衰迟。
仰看青青叶,亦复少华滋。万物同一气,固知当尔为。
我友南山居,笑谈解人颐。分我秋柏实,问言归何时。
衣冠污穷尘,苟得犹苦饥。低徊岁已晚,恐负平生期。
第二个层次(体悟证行道),理解时间变化。,常人通过眼睛就能分辨一天子午昏晨,盲人则不行,但是盲人可以通过触觉,体察每日的温度变化,或通过体察周围人的活动来分辨。一年春夏秋冬,中国古人根据体悟,分为24节气,西方则没有。
例二:比如说,人想从南京去北京。在第一个层次,道路有无数条,“条条大路通罗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第二个层次,选定一条路,还可以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开车、坐车、坐飞机、坐轮船等方式。
这里多说几句,佛又称为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假设人的目的地是北京,那对于在北京的人来说,是去,还是来呢?应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人通过体悟证道,与道合一,然后行道。时刻与道合一,同时在无数中行道方式中根据实际选取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就是圣人、如来境界,这也是努力的方向所在。
(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名词作动词用,命名。第三个非恒名,指名称、概念并不是恒定不变。非恒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名词,苹果,在西方就被称为apple;二是同一个名称可以指不同的事物。张磊,在2015清一新教育会员群,就有宁波张磊,淮北张磊。
所有的名都是为了更方便的理解真实世界所设的,并不是实有存在的。名,可以是有形实物的名称,也可以是无形的各种概念。名称和实物的关系,就像照片跟本人的关系,照片是本人,同时照片又不是本人,这跟《金刚经》经典句式:如来说XX,即非XX,是名XX,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一:苹果,当人说苹果大时,不管自觉不自觉,都是在跟一个比它小的东西比较得出的结果,不然,即使最大的苹果跟泰山比也是小,泰山相对于地球又是小,地球在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尘。当人说苹果甜,一定跟某个非甜(酸、涩、苦等)的东西比较。
例二:人有名字、性别、年龄、身高,其实这些都是概念。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名字、性别概念是无意义的。若只有两个人,且性别相同,名字概念是无意义,一个可以叫另一个哎,另一个也可以叫对方哎,虽然都是“哎”(这个其实也可以称为名字),但由于只有两人,他们知道对方一定是叫自己。若两个人性别不同,性别的概念才有意义。可见概念产生是为了更方便的理解真实世界。
例三:从社会身份上说,人是父母眼中的儿子,是妻子眼中的丈夫,是孩子眼中的父亲,是朋友眼中的朋友,是上级眼中的下属,是下属眼中的上级,是老师眼中的学生,是学生眼中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的身份是不同的,是非恒的。
以往经验:过去自己对名相、概念,思考并不深入,有时候抓不住事情的本质,容易陷入泡沫中。
将来应用:要时刻牢记为腹不为目,不被外在的概念,泡沫迷住,锻炼自己的根性思维,抓事物的本质。
(三)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里还有一种断句方式:“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第一种,名作动词,命名,即把“万物之始”命名为无,把“万物之母”命名为有。第二种断句方式,名作名词,把“无名”作为整体,它是万物之始。其实这两种在整体理解上相差不大,无非把“万物之始”命名为“无”或“无名”。但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清一山长在讲课中倾向于第二种),因为上一句讲可以命名,这一句就把“万物之始”命名为无。
“万物之始”,表示万物的一种可任意变化、具有无穷可能性的一种不确定状态。“万物之母”,表示已经产生种子,具有某种确定性、局限性的一种状态。
有无这对概念很重要,个人在“关于《道德经》道经第二章的学习体会”,尝试做了一些说明。
(四)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名本身并不恒定,有、无(或无名、有名)属于名的一种,当然是不恒定的。那这样处于恒无的状态,是想做什么呢?是为了“以观其妙”,即假设处于恒定的无状态,是想研究这种状态可能的无穷变化(妙),无中包含万有。假设处于某一恒定的有状态,是想研究这种状态的利和弊,确定和局限等。
例一:如果A不关心、不知道B有无女朋友,B有无女朋友状态对A来说就是混沌,既不是有,亦不是无。若A知道B无女朋友,A想给B介绍女朋友,而且有几个选择(C,D,E),A会假设如果B和C在一起会如何,B和D在一起会如何,B和E在一起会如何。当单想B和C在一起会如何,就是恒有的状态。当把分别想B和C,B和D,B和E在一起会如何作为整体,就是恒无的状态。无中包含万有。
例二:假若个人想买4个股票,认为1年后都有同样的概率涨30%,分别买了1万元。若三个月后,其中A股票上涨20%,B和C股票涨幅为0,D股票下跌20%。这时我想如果我们没有买股票(无),会如何选择呢?跟三个月前相比,A股票未来上涨幅度为10%,B和C未来上涨幅度为30%,D股票未来上涨幅度为50%,那我的配置,就应该D最多,A最少,所以会卖掉部分A股票,买入D股票。根据四种股票的涨幅不同,操作就会不同。
以往经验:过去自己买股票,根本没有自己的逻辑,完全是乱为,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将来应用:要知道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价值,并根据股票相互价格的变化,及时调仓。
(五)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描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上述一对概念无、有(或无名、有名)。第一个同,指同时,同源。异名,名称不同。第二同,指共同,合一,两者共同描述一个现象或事物。当我们说一个人无女朋友时,同时包含着他不是“有女朋友”。当我们说某个苹果是甜时,同时包含着苹果不是“非甜”。
玄,是动词,指用一对概念描述某一现象、事物或状态等。某一概念下又能分一对概念……,这是产生众多奥妙的门户。从纵向或横向都可以玄。
例一:如上文假若选定一条路去北京,还可以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开车、坐车、坐飞机、坐轮船等方式,这是从横向层次来分。坐车,也可以分坐火车、汽车、自行车等,这也是从横向层次来分。坐火车车可以继续往下分,做高铁、动车、空快、普快等,这还是从横向层次来分。三者同时看,又是纵向层次分,后面的分,就是玄之,又玄。
例二:从纵向层次看,万物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又可以分动物和非动物,动物又可分为人和非人,人又可分为中国人和非中国人。从横向层次看,中国人可以分为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同时可以分为安徽人和非安徽人,也可以分为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中国人和60岁以下的中国人。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划界限,下定义,从而推理、归纳,进而分析研究世界。
以往经验:过去用某一概念,常常大差不差就行了,有时候想当然,而没有细究概念的确切含义。
将来应用:无论从纵向看,还是横向看,可以产生很多对不同的概念,即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概念来描述。今后用某概念,要先把概念所代表的含义说清楚,以免词不达意,或被人误解。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所以大家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当然也不应该狂妄自大,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包括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别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