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法家金耀伟先生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甘肃书画名家(排名无序) |
金
评论文章
耀伟是那种完全依靠智觉进行水墨实践的探索者,我对他的印象,不论是笔底龙蛇,亦或是胸底锦绣,皆雅致、任性快乐并简捷的表现出来。书法线条的时间语言,零散传神的空间记忆,深具意味的水墨形式,沉稳、老练。就像平静的日子,舒缓的情感,鲜明的感受,轻松的水墨,使人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得到愉悦和吸引。
清代鉴赏家范玑:“画可以观人之性而即可验人之行,行不立,工画无益,纵加绫锦装池未可入端人正士之室”。我与耀伟相识多年,其性格质朴,操行雅正,含蓄谨思,勤奋为业,令人敬仰。我们可以在他的书法创作和水墨作品中察出踪迹。
耀伟的书法,意取汉魏的雄浑和古朴,钟情章草的简约及灵便,吸收残纸、坠简,写经的空纯及率意。使其和他的水墨画创作风格形成一致。八大的人格和艺术对耀伟的绘画实践产生了异常重要的影响。在八大那里,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现实曾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巨大的精神痛苦中,他的艺术深深地烙上了鲜血流淌在笔墨之中的时代印记。悲凉、冷峻、荒寂。但是八大的这种艺术语言并未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八大以后,但凡中国书画有成的艺术家莫不受其笔墨技巧和独创精神的影响。耀伟的水墨之路,正是在学习山人、吴俊、黄质、石壶等艺术大师的基础上,拮取继承、积累、创作、渐成风格。他的这种水墨艺术实践的根本原因,依赖于其对书法线条的理解和凝炼。只要读懂并理解他的书法的线性质量,再来解读他的水墨画创作,其妙境是不言而语的。
书法是用丰富娴熟的传统笔墨法度依靠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智性书写而创造出具有生命张力和韵味的艺术,贵于精熟,功于博学。石壶先生非常喜欢在自己的画上用一个“写”字,写出线条是石壶绘画的最突出的感觉。中国画也应该是这样写出来的。写出自然,写出自己,写出灵魂,写出艺术。有怎样的书写状态和艺术体验,其笔底的形迹便出现怎样复杂多变的效果。始练心而通于手,心承手用,“合以天倪,表现自然”。
“书成而学画,则变其线,不遗其法,盖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画道得而可通于书,书道得而可通于画。殊途同归,书画无二”。(清董启《画学钩玄》)正是对这种书画本质的认识和实践,在耀伟的画中,才以其生动的笔墨气韵来贯注作者的生命感受,抒发作者的主观精神。
欣赏耀伟的画,首先必须关注他那隐于笔墨之中跳动的心晶,必须用他心灵的歌唱及情感的语境来诠释,孤傲的雪梅,篆意草情,“下枝低初见,高处远难知”(萧纲);“过时自含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放翁),他笔下的兰八分神逸,同样地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作人的质量和胸襟。“一寸芳心须自得,长松百尺有为薪”(苏辙),作为墨菊,更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神达意的精神图腾,也是我对他花鸟画作的独爱之一,“菊花无藉秋光老,(刘克庄)怎教晚节傍风尘(元好问);”“深怀傲霜意,那肯媚重阳”(王十朋),画意诗情,疏淡真切,自然天成,心境、情境、纯净、宁静;笔气墨韵,落纸烟云,画理寓情,情中见人,天人合一,艺术魅力,如影溶形。
静态的笔墨形迹,流露出一种个性精神的激荡跌宕以及艺术生命的张力弥漫。耀伟写出的水墨山水画,形化昔贤山水佳作,恣意师承传统楷摹,触笔而发,墨气苍郁,笔草脱略,敷色淡雅,混沌里绽出晴空,即淋漓痛快,又厚积深重,积墨,点染,溢趣画外。每在雅集之间,兴致卓然,乘兴而作,运笔连绵相属,一气呵成,气脉相通,灵气凸现,乱中不乱,不乱而乱,物象与墨迹形成完整的融合,“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清华琳《南宗抉秘》)气韵融集在笔墨之中,笔墨展示出造化之功,师古不拘于先思陈毫,事琢而贵于泯没痕迹。不一样的笔墨,不一样的质朴。正如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祈所说:“不事粉饰而神采出焉,不务矜奇而精神注焉”。纵任逸情抒发,才现尺幅天机。
我喜欢耀伟先生的笔墨卷本,主要是透过他的技巧实践,而显现的一种精神品格,作为艺术家,只有在生命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的境界之后,礼赞生命,礼赞自然,艺术语言的表达就自然生动而传神。耀伟生于世家,苟于乱世,卓而不群,去尘拔俗,在陇右艺坛书名早于画名,画格并臻人品,淡泊虚名,散浪放达,“浚发灵机,洵非虚语”。待友谦益易近,待艺慎勤执着,如此性情,复钟自然精神的陶养,依赖哲理诗书的浸淫,神往以求其精,精而又精;神遇以期迹化,化古化今,造化山水,造化心相。再若拔去芜杂,纯化主旨,必会更加纯熟。艺术实践的道路相当漫长,需要作者在一种无碍的状态里,愉快的吞吐,自由的挥洒,诗意的陶醉。“月落乌啼,三千界唤醒尘梦”。
灵魂的安顿,是可以令我们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