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观鸟】莲花山观鸟记

(2015-07-06 15:36:16)
标签:

杂谈

本文转自:2015-07-02 孙忻 国家动物博物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5e293aa9db557b27f793d43bd14d2609.jpg

赭红尾鸲 摄影/孙忻


第九届国际松鸡科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圆满召开。按照惯例,在学术会议结束后都会有一次野外观鸟活动,此次会后的观鸟地点定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原因之一是莲花山的雀形目小鸟种类较为丰富,原因之二是莲花山分布有濒危珍禽——斑尾榛鸡和血雉,而且本届研讨会的大会主席孙悦华博士和大会秘书长贾陈喜博士的研究组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考察了7年。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e7d8548500c23ab232894f97968bd979.jpg

栗背岩鷚 摄影/孙忻


8月24日,我们有幸与50多位松鸡科专家一起乘飞机来到兰州,到达兰州机场后我们一行60人乘大轿车历时6个小时,在晚上20点到达了距兰州中川机场约300公里的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沙河滩保护站,海拔2850米。沿途近300公里道路周围的秃山野岭与满眼翠绿的莲花山形成了绝对强烈的对比,也使得莲花山成为了甘肃南部一个珍贵的“绿岛”。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洮河上游,位于甘肃省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三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莲花山风景秀丽,保护区东部和西部都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属于典型的高寒湿润山地气候,山体阳坡草甸、灌丛和针阔混交林的组合与阴坡云杉、冷杉组成的茂密针叶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也构成莲花山复杂的动植物群落结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0beea4c629995f84ac80cad603f86b63.jpg
白脸 摄影/孙忻


到达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第二天早晨,6点天刚亮,我们就与贾陈喜一起开始了观鸟行动。清晨和傍晚是鸟类活动的两个高峰,而清晨鸟类的活动更为活跃,是观察鸟类的最佳时机。莲花山的清晨是很冷的,我们穿着秋衣、秋裤和毛背心依然感到寒冷。我们三人沿着沙河滩保护站的一条阴坡谷道行进,刚刚进入林区就被暗绿柳莺清脆的鸣叫声吸引住了,暗绿柳莺是一种体形很小的暗绿色候鸟,体重不到10克,非常活泼,总是不停的在树枝间飞来跳去。继续向前行进,小路边一小群褐头雀鹛的喧闹声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那是一种棕灰色的小鸟,多结成小群活动,在莲花山地区是留鸟,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象是家庭内的小声争吵。一路前行,我们见到了戴菊、棕眉柳莺、淡眉柳莺、红胁蓝尾鸲、锈胸蓝[姬]鹟、褐头山雀、白眉朱雀、灰头灰雀、白斑翅拟蜡嘴雀和红交嘴雀共12种雀形目鸟类,其中红交嘴雀还是首次在保护站被发现。在回来的路上,为了看清一只小鸟,我们走上了小路的一条支路,大约走了50米,我们发现前方20米处有一对野鸡,野鸡同时也发现了我们,其中一只迅速飞上了一颗高大的云杉,而另一只则向森林深处走去。我们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拿起望远镜向树上的野鸡看去。“是血雉”,我和贾陈喜同时小声的说了出来。血雉是鸡形目雉科鸟类,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为高寒山地森林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西北部地区,栖息于海拔2000-4500米之间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贾陈喜博士研究血雉已经有9年时间了,他介绍说,血雉以苔藓为主要食物,冬季集群生活,春季繁殖时为一夫一妻制,通常在倾斜的树木根部的树洞中营巢繁殖,每窝产5-10枚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大规模毁林开荒和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致使其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血雉分布区隔离并显著缩小,种群数量下降。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地区原来是有血雉分布的,但最近的调查表明血雉已在这两省绝迹。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843070bcf7e51f339a0ff4529d53ea0.jpg

甘肃柳莺 摄影/孙忻


下午,我们与来自德国的Klaus博士和来自美国的Swenson教授一同考察斑尾榛鸡,孙悦华博士的助手方昀手持无线电接收器测定带有发射器的斑尾榛鸡的方位。我们一行6人小心翼翼的向接收器指定的方位走去,20分钟之后,在一片地面覆盖着厚厚绿色地衣的冷杉林中,我们看到了40号斑尾榛鸡,它是一只雌性榛鸡,身边带着2只小榛鸡,小榛鸡的个子已经和妈妈差不多了。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要捉住40号榛鸡的小鸡,带上发射器后放归。我们6人没有惊动榛鸡,顺原路退了回来,并开始在榛鸡的行进道路上设置围网,围网高1米,长30米,与地面垂直设置。我们在设置好围网后,一行6人绕到40号榛鸡的后面扇形排开,发出轻微的声音,把40号榛鸡一家慢慢赶向围网。我们发出的声响必须轻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榛鸡发现我们,又不至于把榛鸡惊飞。眼看三只榛鸡与围网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不知是何原因,40号榛鸡偏离了方向,从围网的边缘走了过去。真是可惜,这次没有捉到斑尾榛鸡。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686d3df997387138f60734bcc68fb1b.jpg

鹪鹩 摄影/孙忻


孙悦华博士对两位松鸡科专家介绍说,今年是他的科研小组在此地考察斑尾榛鸡的第七个年头了,斑尾榛鸡是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鸟类,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鸟类,仅分布于我国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部的高山森林中,在进化上它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密切相关,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森林砍伐及某些地区的过度猎杀,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严重减小。斑尾榛鸡的典型栖息地为海拔2600-4200米的高山针叶林,其窝卵数一般为6枚,孵化率为93%,分析雌鸟繁殖失败的原因,发现人为活动破坏造成的失败占35%,成为大于天敌影响的最主要原因。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c3ef7b3eac2bf11d70947f78a2d45060.jpg

斑尾榛鸡 摄影/孙忻


第三天的清晨,我们选择了沙河滩保护站的一条阳坡道路行进,这条道路可以走机动车,是通往保护区管理局的车道。阳坡见到的鸟类种数和数量明显要比阴坡多,也许是由于阳坡能够被阳光照射,在寒冷的清晨鸟类在阳坡能够更早的得到温暖的阳光。一路上我们见到了戴菊、棕眉柳莺、暗绿柳莺、淡眉柳莺、甘肃柳莺、四川柳莺、红胁蓝尾鸲、赭红尾鸲、白顶溪鸲、褐头雀鹛、橙翅噪鹛、大噪鹛、黑额山噪鹛、灰头鸫、灰背伯劳、褐头山雀、褐冠山雀、白眉朱雀、灰头灰雀、星鸦共20种雀形目鸟类和1种鴷形目鸟类——大斑啄木鸟。很可惜,在两个早晨我们都没有见到黑冠山雀,它是我们此次观鸟的三个重点种类之一,血雉、斑尾榛鸡都已经见到,不知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能不能见到黑冠山雀?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245f0220b505b5d2b64b1df091473b74.jpg

鬼鴞 摄影/孙忻


攀登莲花山顶峰是下午的安排,50余人分成若干个小组自由活动,我们两人一组在3个小时之后到达了莲花山顶峰。秀丽的景色使我们因爬山而带来的劳累瞬时间消失了,莲花山群峰俊秀,犹如莲瓣,顶峰高耸,恰似莲芯,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酷似一朵美丽的莲花绽开在绿波翠海之中。我们尽情的欣赏着莲花山的美丽景色,当然也在相机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回到保护站的时候,方昀告诉我们说捉到了40号榛鸡的2只小鸡,并且在带上发射器后放归自然。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会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亲代与子代榛鸡在分开之后的动向和领地划分,以及斑尾榛鸡种群如何扩散,如何避免近亲繁殖,如何对待栖息地碎分化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我们暗暗祷告这只小榛鸡一定要平安度过它一生中最艰难的第一年。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763db4d4339a75d9cba12b7a06d4333.jpg

云南柳莺 摄影/孙忻


傍晚,我们走在阳坡公路上,在公路的一个拐弯处,也是与另一条山谷的交接地,两对褐头山雀在三颗云杉之间飞来飞去找寻食物,突然间山雀的一阵喧闹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透过望远镜我们惊喜的发现,一对褐冠山雀和一对黑冠山雀同时加入了褐头山雀的小群。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山雀经常混群活动,尤其是在秋、冬季。终于实现了此次观鸟活动的第三个愿望,我们欣喜若狂。黑冠山雀好漂亮,体长仅8厘米,有着黑色的羽冠,两侧面颊和后颈部各有一大块白斑,两胁和下臀棕红色。黑冠山雀体态轻盈,身手矫健,时而抖动羽毛、时而竖起羽冠、时而相互追逐、时而倒挂在松塔下,可谓小巧玲珑,煞是可爱。19点10分,三种山雀趁着太阳的最后一丝余光飞向远方,去寻找过夜的栖枝。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5ae708b593cd52559b02f76468b48ce2.jpg

灰头灰雀 摄影/孙忻


三天的观鸟活动很快结束了,每晚我们都在与国外鸟类学专家的观鸟交流中得到了许多新的讯息。本届大会主席孙悦华和秘书长贾陈喜在最后一晚的总结交流会上说道,斑尾榛鸡和血雉作为一种生活在高山针叶林的鸟类,由于低海拔地区的毁林开荒、林业采伐、放牧、村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扩展,在许多地区斑尾榛鸡和血雉的栖息地处于孤立和碎分化状态,长期的森林采伐,使鸟类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这成为了斑尾榛鸡和血雉最主要的致危因素。因此,保护环境、维持森林植被及其多样性、停止对天然针叶林的采伐、退耕还林、扩大保护区的范围对斑尾榛鸡和血雉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拯救这两种濒危物种的根本途径。我们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斑尾榛鸡、血雉、黑冠山雀能够在各自的栖息地中自由的飞翔,远离灭绝的危险,与人类和谐的共存下去。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82427842bc632c15bc3cce1bebf5e1e.jpg

支付宝认捐项目,集众力而益之:v1@cbcgdf.org

阅读原文↓:【中国观鸟】观鸟游记—衡水湖观鸟后记


—投稿、建议、项目合作—

请发邮件至:v1@cbcgdf.org

—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