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多人都说,距离可以产生美。
却不知到底怎样的距离才会产生美。太近,是非会繁杂;太远,关系会浅淡。
但其实,能够产生美的距离,不用太远也不用太近,只要合适就好。
有研究表明:
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 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 3%,地球则是一个永恒的“广寒宫”。
现在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所以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
人与人之间相处,好似地球和太阳,因为保持了适度的距离,平衡才得以维持。
所以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一定要牢记:最好的相处,是保持距离。
物理上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心理上的距离,而合适的心理距离才会最大限度地维持一段自己在意的关系。
空出一段距离,人与人之间才有足够的缝隙,生活才能游刃有余;生活有了缝隙,阳光才能照进来。
近几年发现很多年轻人更愿意一个人住在远方的城市,即使孤独、无助也不愿回到关系网复杂的家乡,我想这和不同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关。
现代城市的意义就是使人有能力毫不相关,我们的感官被过于短暂的相关碾压,接收并释放部分愿意被透露的生活,完好地保持着大家事先设置好的、心知肚明的舒适距离,每个人都孤独且安全地活着。
办公室里,人与人即使靠得再近,都不会问婚姻薪资等隐私问题,相安无事首先是自身感到安全。
京籍夏彦说,我不是讨厌别人,我觉得,和人保持距离,比较像一种体谅或者防御。
这种体谅在成人世界中的表现是她们从不会去打探,而是一听就同意了。
网络时代,我们总会隔着屏幕去喜欢很多人、崇拜很多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崇拜另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不曾相见,不常相见,或者不怎么沟通,七八分的隔膜,如梦如幻,若即若离,当然并不排除对方真的是一个优秀到发光的人,很值得去喜欢。
偶尔刷刷微博的自己看到各种明星出现负面新闻,热门评论不外乎是震惊和失望,之前的好感不过是距离和包装造成的。
那些光彩的人现实中品行可能无法直视,而那些被忽视的普普通通的人却可能美好地让人感动。
长大的这几年我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是,很多人确实有着令人赞叹的才华,可人品却在销蚀他才华带来的正面影响。
有时候我们会去喜欢这样一个假想的人,并将其作为目标、偶像甚至是暗恋的人,而一旦现实中相处,可能这份喜欢会被真实耗尽,回不到过去还颠覆了过去。
深谙此理的钱钟书这样回复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如果你觉得鸡蛋很好,又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送你一颗子弹》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很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
人的一生差不多只有两三个精神挚友,多了就不是了,剩下的不过是在安全的距离内你来我往,江湖义气罢了。
距离感究竟有多重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群居性动物,却十分需要独处的个人空间,远离纷扰的他人。
鲁迅说,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音机,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喜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悲喜不在一个频道的人无法成为朋友,相反还会心生嫌隙。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孤独,所谓的心心相通,都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前段时间看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女儿莉迪亚并不喜欢医学,而母亲却想让她成为一个医生,生日礼物也总是送她专业书然后问一句你喜欢吗,一直以来害怕母亲离她而去的莉迪亚很没有安全感,她总是这样说:是的妈妈,我喜欢。
亲如母女,也不可能总是有相同的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的梦想和父母的期待有可能是相反的,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真正的自己,就需要把中间的距离明确地留出来,告诉他们:你别闯进来。
友谊最高的境界,是用合适的距离守护彼此的孤独,这份距离离不开懂得和刻意为之。
最好的亲情和爱情也一样,都需要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即使关系再亲近,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感受。
最近听一个网友说起自己的感情,他说自己不舍得向喜欢的人开口,开口后只有两种可能,靠的很近和靠的更远,远到无关,而靠的很近里面有一大半的可能是不欢而散。
可能真的有一种喜欢是不舍得把她当作恋人吧。
保持距离,分清自己和他人,是一种尊重。
有些人是第一次见,有些人一年见一两次,和这些不熟悉的人相处,就算第一印象再好,也不能没有分寸。
年龄越大越发现,爱情、亲情、友情,都是很珍贵的,所以和任何人都不要走得太近,给自己留一点缓和的余地,给别人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也许就是最美的距离了。
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要有交集。距离产生美,其实就是,彼此尊重,彼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