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山虽无字,常读便是书

(2018-07-05 21:08:57)
标签:

杂谈

  每读李白、杜甫、王维的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山村水廓、竹篱茅舍的秀美画卷,每看石涛、朱耷,大千的画,心中又会默念起一首首吟梅咏菊、托物抒怀的隽永诗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彼此是可以互动与转换的,都是文化瑰宝、智慧的结晶,我不想在这里谈诗论画,那文学艺术的东西,要留给行家们去探讨,唯有他们才梳理得清,这里要说的不是纸上山水,也不是庭中花卉,而是走进大自然时的真切感受和亲身经历。那里的巉崖峭壁,终年云遮雾障,那里的飞瀑流泉,四季枯涨有时;它们形成于开天辟地之时,昂首在风蚀雨淋之中。每当我攀越而上或穿行于林中,冷不防会掠过一溜烟四脚后影,会惊起一串铃清脆乐音;那都是自然的骄子、山国的臣民。大山就有这样的神奇,一旦到达顶峰,即使我不会写诗,也总想把白云当稿纸任意涂写,让激情释放;即使我不会唱歌,也敢对着蓝天大喊一声,让山鸣谷应。

  在山野之中,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无论是活动还是静止的,其实都是一种符号,在为我们揭示出大自然的秘密,可惜大多数人都还不认识那种符号,没把天地万物当作大书来读,始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无法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过去我也是这样,看到大海,不过是那么多水,看到美女,不过是一张嘴巴两条腿;要是谁跟我侈谈什么高雅艺术,我就会避难就易,避重就轻,有时干脆就闭嘴,要不然,就会言不及义,出尽洋相。后来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一个人虽然天赋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应是后天,只要肯下功夫,通过不懈努力,岂能一成不变?于是便下定决心,从头开始,只要敢冲破那道自筑的围墙,打掉自卑感,只要站得高,就会看得远!于是我便夙兴夜寐,孜孜以求,频频走进大自然,去阅读高山大嶂,辨识流岚轻烟,并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渐渐就品出了滋味,尝到了甜头,然后一步步登堂上殿,不再坐井观天。说起来这种阅读方法,也简单得很,既不用焚香沐浴,也无须斋戒净身;可在崇山峻岭,也可在涧旁野径;只要放下得失,心无挂碍,一草一木,就能变成文字,一沙一石,也会化作语言。读罢高岭又读深谷,通篇都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最精彩部份,便是天地大美。

  现在就把这种阅读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慢慢的述说出来。我深知手中这支笔其实非常生涩,已写不出什么好词佳句,只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坦露出来,我最大的奢望就是,在景物描述中,能够透露出一些我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东西。

  说起来确实算不上复杂,我也并没有过什么奇遇,但要把这一历程完整地表述出来,还得先从屋外一座青山说起。那山不算很高,离我居住的地方也不算远,每当天气晴和之时,就连我这肉眼凡胎也看得见,那可并不是一座平凡的山,人们习惯叫它为鼎湖山,山上景色优美,空气清新。

        鼎湖山由几列同向(北东东—南西西)的山脉组成,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按高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级,第一级高程在800米以上,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3米,它的左右诸峰均是800米以上的高峰。第二级高程为500~800米,这级高峰以石仔岭为东南界,在石仔岭的西北或其左右诸峰,高均在500米以上,石仔岭海拔598米。第三级高程为250~500米,在石仔岭东南诸峰,高程均不超过500米,主峰三宝峰海拔491.3米,其他峰高多在300~400米之间,第四级高程在250米以下,属山前的丘陵密集地带,它在树木园、地质疗养院、米塔岭一线的东南,包括塘娥岭、后龙山、米塔岭诸山。

        在山地中的各山峰坡度多在30°~40°,局部在60°以上,少于15°的很少。从鸡笼山向东南经石仔岭、三宝峰到坑口,直线距离4.4公里,高程由1000.3米降至8米,比降达22.5%。

        鼎湖山的走向为北东东—南西西的单斜、褶皱、断裂山地。山地内部山体密集、峰峦重叠,起伏大,断层陡崖发育,层状地貌清楚。有名的鼎湖断裂带自北东向南西横穿山地中部与北岭断裂带相接,为形成山地中的瀑布奇景和险峻壮观的山势提供了良好条件。

        山上水蚀地形明显,沟谷深切,山脊狭窄,V型谷深100~300米,沟谷之间的山脊成棱状,最窄处仅有3~5米,剥夷面发育了500、300~400、150~200、80~100米等多级。发源于鸡笼山的山溪有南北两支,均自西北向东南流,横切山地构造走向线,在岩层断裂的地方往往发育成断崖和阶梯状河谷,谷底基岩出露或乱石成尽,从而使溪流发育了众多的激流、瀑布、深潭奇景,南支云溪有老龙潭、三昧潭、水帘洞天等;北支天溪,水流出天湖后,阶梯状河床明显发育,其中落差最大的飞水潭,断崖高达40米。两溪为同向山脊相隔,成为山地自西北向东南的分水岭。

        鼎湖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5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1998年12月,由吕健博士主持,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老鼎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叫“新鼎景区”。

        鼎湖山与七星岩一起于1982年组成星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8年七月又评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示范点。

        鼎湖山分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天溪风景区是主要旅游区,有庆云寺、荣睿碑亭、飞水潭、双虹飞堑等胜景。庆云寺建于明代,是华南最大的寺院之一,依山势多层构筑,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光绪年间寺僧多达800余人。寺内现存的千人镬、大铜钟以及有300年历史的白茶花树,被称为“镇山三宝”。去庆云寺有公路可达,亦可沿“曲径云封”登637级石阶步行,沿路可观赏寒翠桥、半山亭、荣睿碑亭、补山亭等。荣睿是日本高僧,于唐天宝年间病逝于鼎湖山,荣睿碑亭就是为纪念这位中日友好使者而建。飞水潭又叫龙潭飞瀑,这里三面悬崖绝壁,一股急流从十几米高处飞奔而下,蔚为壮观。20年代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飞水潭游泳,宋庆龄后来题词“孙中山先生游泳处”。

        我好几次都想抽空上去看看,由于时间有限,和资金有限,一直未能如愿。也许是缘分来了,有一年过年的时候,终于跟着亲人一起上了山。小时侯念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攻关不怕难,只要肯登攀,当时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理解,如今想来却是至理名言。一路之上,可谓心舒情畅,但到了山脚,却踯躅不前。呆望着弥漫山峦,云遮雾障,路陡如天梯,总想打道回府,若真的是这样,岂不成了懦夫?还会让人笑话,正犹豫间,忽然想起了这首诗,正好用来激励自己,于是便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加快步伐,不久就跟上了先行者,甚至还把他们超了过去。

  果然是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时的我,双眼正贪婪地饔飧着无边风暴,我不是宗教信徒,也不懂什么真主和上帝,我只是一个大自然的爱好者,从小就醉心于探索一切未知和奥秘。于今在这里披襟远眺,饱览山川,思绪纵横,有如遍阅古今。走着走着,又是山随路转,一峰巍峨,云缭雾绕,直插云天,隐隐约约,如同太虚幻境一般,心里一阵激动,差点就要跳了起来伸臂并大声高喊,但马上又意识到,这是清静之地,不是闹市街区,不管这里是否真的有神,但是庙里的和尚尼姑,肯定也在修心养性。

  关于宗教信仰,我一向赞成信者有,不信者无,但人世间的真和假,善和恶,美与丑,一定要分清,不要让纯洁的心灵,被纷纷扬扬的尘埃所蒙蔽。凡上得此山来的人,不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者,都想摆脱那陈腐的世俗观念,给心灵找到一块清净之地。人群中有老有少,有富有贫,有成双成对,也有独客单行,现在可看到,每个人都是心境祥和,喜气洋溢,没有半点疲劳的痕迹,尽管各自家庭环境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愿修善心,愿种善果,愿做善事,让德福滋润后人。

  经过大半天不停地攀登,双脚就要站到了最高顶点,第一感觉就是远离了红尘。我久久地凝望着远方,不知不觉沉浸于半醉半醒中,恍惚间,山,不再是原来的山,而变成蓬莱仙境,云,也不再是往日的云,好似片片白帆在大海中航行,天上地下,远近高低,美仑美奂,有如梦境,我连忙用手往身上一捏,感觉是痛的,证明自己还清醒。莫非是菩萨在显灵?真不可思议,但我相信佛祖所说:境由心造,心由境生。那时,所有烦劳郁闷,皆烟消雾散;一切恩恩怨怨,亦抛之脑后。那时的我,真的是超凡脱俗,悠哉悠哉,快乐无比。

  归家之情愈来愈急。当我迈开步子,向那苍茫暮色悄悄隐去时,蓦然回首,满山满坡,已被染成红彤彤一片,如同沐浴在灿烂的神光之中。山色幽幽,树影静静,仿佛进入到一个空灵的无我之境,行走在寂而静的山林地带,有时会觉得后面还有脚步声,回顾四周又空无一人。唯有山花在点头,山石在微笑,山鸟在歌唱,山泉在弹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蕴涵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不断向人们传递着生命的奥秘,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就会明白,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并非万物之灵,还有一种更高级的东西,古人称之为“道”,现代科学叫自然规律,老百姓不懂那深奥哲理,干脆就说是“神”。老百姓知道,神就是明,相信神,就要明明白白做人,不做亏心事,而且还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怕不报,时候未到。

  树荫已经越来越浓,山脚下也渐渐转暗了,原来太阳早已倾西。我只好走出丛林,巨大的金红色火球,欲坠未坠,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遥想关山渺渺,时近黄昏,自己仍在高山之上,难免感到怅然若失。但一想今日此行,收获颇丰,这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无不给我莫大的启示,仿佛见到了一盏明灯,让我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清醒地走着而不致于迷误。不知不觉间,一股幸福的暖流荡漾了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