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朋友小C发来微博,向我安利一档综艺节目。
按她的说法,看完这档综艺,会很想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几天自给自足的农家小姐姐。
然而,在我嘲笑她白日做梦之前,她飞快地分享过来一个链接,然后用一个再见的表情,回复了我的嘲笑,继续看综艺去了。嗯,没错,这档综艺节目就是《向往的生活》。
这档综艺的第一季已经完结,第二季正在播出,在何炅、黄磊、刘宪华,以及第二季加入的彭昱畅的招待中,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光临“蘑菇屋”,体会自然轻松慢节奏的田园生活,颇有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隐士之风。
在那里,没有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日常必备的wifi网络,有的只是那干净清新的空气和最纯粹的乡村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靠自力更生,通过亲手劳动所获取。这种生活或许会辛苦,但在辛苦过后应该是充实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或许就可以被称为幸福。
在现如今这个幸福感缺失的时代,《向往的生活》为观众制造了一个可以向往的生活图景,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很巧妙地将我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与田园劳动相结合,规定所有的生活经费必须要用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兑换,以此让嘉宾和观众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眼前的生活是靠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而这其中的幸福感是现实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
现实生活的节奏太快,快到我们每个人要不停追赶才能跟上别人的脚步。在各种竞争和拥堵中,忘却了幸福的样子,而《向往的生活》却告诉我们,慢一点也没关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总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静悄悄地坐下来,它或许会飞落你身上。
幸福对每个人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内心感受,当你感到困惑迷惘时,他人平淡无奇的生活也会让你羡慕,成为你向往的生活,成为你想要获得的幸福。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号称是全球国民幸福指数(GNH)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就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小国不丹。不丹虽然国土面积很小,国家发展程度不高,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开放电视和网络的国家,但由于历代国王的施政目标始终是贯彻“国民幸福总值”理念,这个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长期处于亚洲最高。
何炅在《向往的生活》里曾读过这样一段话:“我需要一块地,偏远一点,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确切地说,我想要一个为朋友们准备的户外场所,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用牵挂工作,而是需要彼此紧密协作,磨练新手艺。一个人在物质世界陷得越深,看到大自然时就会觉得越壮观。”
在高速运转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能够逃离生活的洪流,只能被它裹挟着不停地向前。而幸福就成了人们内心最向往的东西。
其实,幸福很简单,但却不容易。
一杯茶、一朵花、一本书,只要能让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这种精神上的充实、心灵上的宁静就是幸福。然而,有时候的现实却不能让幸福轻易地实现,太多的阻碍和困难摆在我们眼前,让幸福越来越远。但是,如果你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从自身出发去寻找幸福,或许当你找到幸福的时候,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阳光灿烂。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获得幸福,然而大多数人却在扮演着幸福受害者,认为我的不幸都是环境所致,都是别人造成的。
在很多人看来,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而这种不幸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
但实际上,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直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要你有勇气去改变现有生活的惯性,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可以获得你向往的幸福。
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在自己的著作《幸福之路》中将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归结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归结于个人心理。除去前者,对于个人来说,后者才是我们不幸的根本根源。在罗素看来,他对于不幸福原因的各种思考,只是为了提出另一个问题:身处社会中的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幸福?
罗素说,“对于那些极度沉迷自我,以至于用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挽救的不幸的人来说,对于外部事物产生兴趣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法。”在罗素看来,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成功、对其他人所谓成功的嫉妒,以及对舆论的恐惧等等,都是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原因。
而对于人该如何获得幸福,罗素则这样认为,“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敌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想要获得幸福,就是要把对自身内在的关注投放在外界的兴趣上去。勇敢地去爱自己想要爱的人和事,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在赖以生存的核心兴趣之外培养更多的兴趣,努力做好应该做的工作和事情,同时放弃不必要的相信和坚持。
在与生命之流的自然的深层次结合中,一定就能找得到最大的,也是向往的幸福和快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