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本溯源,寻找端午节究竟的实义

(2018-06-18 13:31:32)
标签:

杂谈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给大家归纳了一下,大约有如下十余种说法(不完全)▼

1、源于纪念屈原说(此说流传最广)

2、源于纪念伍子胥之说(此说流行于吴楚两地)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之说(此说流行于浙江会稽一带)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5、源于恶月恶日之说

6、源于龙的节日之说

7、源于夏至之说

8、源于迎涛神之说

9、源于纪念介之推之说(此说流行于山西一带)

10、源于道教祭“地腊”之说(道家的“三元五腊”之一)

…………

然而,端午节的文化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端午来源的记载,传统典籍所述甚少。追溯端午节的根源文化内涵,我们须从如下方面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端午”的字义上寻芳探踪

端,有三种意思:一为正、直之意,端午,即是正午;二为事物的两头,即是事物(天时)的阴阳两极,“午”之一端(相对于“子”而言);三为事物的状态达到“顶”、“极”、“至高”之意,端午即是“顶午”、“极午”、“至高之午”,也就是“午之顶”、“午之极”、“午之至高点”。

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排列第七位。在阴阳五行的特征上,属“阳火”,为极旺盛之火。在方位上,属“正南方”。在一天的计时上,“午时”是指白天中午的11点至13点之间的“阳时辰”,即是一天中烈日当空的时候;对于一年的计时上(中国农历的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时为“午月”。在天地间大气(阴阳二气)轮回的运行规律上,“午时”是一天当中阳气最充盛的时段,而“午月”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令,故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因五月初五的月、日均为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或“重午”(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端阳”、“中天”(下文详述)等。

从天地运化的客观规律上寻芳探踪

1、天地运化之气与二十四节气

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于是天地始分,阴阳两立。此时乾坤既定,四象正生。天地于是开始有了日月、四季,继而五行运化,万物滋生。

古人依据天地气运流转的实象以及人类应对指导农事和生活的观照,又对四季划分出了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历法。节气,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反映,也是物质世界(由阴阳五行组成)在天地间运化中呈现的“旺、相、休、囚”的状态。从中国目前有记载的文献中知道,“节气”的确定大约出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只有四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周朝时期,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才完全确立。约公元前104年,由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其实,早在商朝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通晓“节气”在人事、农事上的应用。节气是天地运化规律中的一小部分,根源于上古的《易经》学。天地运化的规律,早在人类发现她之前就已存在。确切地说,节气应该在天地诞生的时候或诞生演化后不久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第二个节气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统称为“节气”。

我们的祖先又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计有“七十二侯”。古人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将每个节气的“三候”和一些特殊现象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地表示当时的天气特点。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如节气中 “立春”的三候是: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当年就是因为明晓并善于利用七十二候图的奥妙和契机,成功地“草船借箭”和“巧借东风”。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约在每月的新历6日、12日,下半年约在每月的新历8日、23日,前后相差不过1~2天。在中国的农历中,日期有较大的变化,但都与公历一样精确无误。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三种特征。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2、天地阳气,端午极盛。

我们知道,天地间有阴阳二气,主导着四季的变化。每年逢夏季“午月”,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令,而“端午”之日(又称端阳),又是“午月”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而端午之日的午时(准确地说在中午11-12点之间),又是一天中的阳气之极。由于端午这天阳气极盛,天地间一片纯阳正气,所以也是各种妖魔鬼怪、邪秽之物和阴性灵物均处于生命状态最脆弱的时候。他们难抗纯阳,皆贽伏或隐迹。在我国的经典传说《白蛇传》中,法海和尚就是选择端午这天要许仙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如果避过这天喝雄黄酒,凭白娘子千年的修为,一定不会轻易就现出原形。

3、阳性之物与辟秽驱恶

雄黄、艾叶、菖蒲、蒿草、兰草等,都是阳性之物,在中国传统风俗的使用价值上,具有“扶阳、祛阴、辟秽”的功用。作为药用,也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将雄黄列为“养性以应人”的“佳品”,载其“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本草纲目》亦载:“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带雄黄酒入山中,即不畏蛇……治疮杀毒要药也”。我们还发现,在古今治疗癌症的方剂上,雄黄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雄黄,有黄金石、石黄、天阳石、鸡冠石等别名,依其质地优劣,尚有雄精、明雄黄、熏黄之别。取名“雄黄”称谓者,古人释为“生山之阳,是丹之雄”,“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故以为名。古人除了用雄黄炼丹、修行、制药疗疾外,更多地用于避邪、解毒、扶阳、辟秽、杀虫。无论是在建筑、典礼、祭祀、严身、饮食、修道还是日常生活中,雄黄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必备常用之物。如我国现代建筑师们在对天安门、故宫、天坛、寺庙、道观甚至古民宅等古建筑进行维修时,就会发现:在这些古建筑的一些重要部位上几乎都放置有雄黄、丹砂、香料、符咒及多种药材,作为辟秽镇宅之用。

艾叶、菖蒲、蒿草、白芷、兰草等植物,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它用价值。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礼记·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屈原的《楚辞》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这里指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亦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则有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的记载。

中国民俗认为,在端午节这天采集的中药,由于天地间阳气充足的缘故,药效奇高。不仅如此,这天所采撷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无不具有奇妙功用。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民间亦有“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的说法。

因为端午之日阳气纯正、旺盛的特殊性,在我国很多宗教活动也选在这个特定的日子进行。如道教“三元五腊”的“地腊”,就选在五月初五日。千百年来,我国民间也在端午节这天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挂艾虎、悬菖蒲、蒿草,沐兰汤,采百草,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还用雄黄、艾叶等熏屋、洒舍、沐浴、严身,赛龙舟,吃粽子,吃咸蛋,吃枭羹,戴五毒兜、禄寿线、五彩线、石榴花、香袋、香囊,滚鸡蛋,拉露水,佩健人,饰豆娘,打马球,射箭,斗百草……

这些活动,都是古人为了更好的接纳和感受天地间的纯阳之气,以达到禳解灾异、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四季祥和的目的。

华夏民族“端阳袪秽”文化的原始动力,虽然千百年来被一代代国人不断地传承和演绎,而其实义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的延续,似乎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

4、九毒日之谬

有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民间也有“恶五月”、端午节后“九毒日”之说。据传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端午的基本实义缺少正知、正见所致。所谓天地交泰之日,即是天地阴阳交合、交泰、交换、交替之时令也。夏至与冬至期间前后,是天地阴阳大交泰之期,昼与夜为天地阴阳小交泰之日,春分与秋分为天地阴阳交泰之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阴阳交泰之节。《素女经•禁忌第一》篇中谈到:“夏至后丙午、丁未,冬至后庚申、辛酉……皆不可合阴阳”。

学者郭世文先生在《道教之音·辟五月九毒之谬》有精辟的解释:“夏至日后,一阴初生,其气柔弱,丙午、丁未干支一气,火旺至极,此二日升腾之气过旺,若此时行房损耗真阴,其主必然受伤(尤损男);冬至日一阳初生,其气稚嫩,庚申、辛酉干支一气,五行皆金,此二日肃杀之气太盛,若此时行房真阳外泄,其主必然受克(尤损女)。男女受伤(克)之后,身体气机自然会发生变化,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这就是《素女经》中所说的‘犯之则三年必死’的缘故。‘三’在这里代表的是若干多数,而不是指第三年。这种后遗症不会即刻表现出来,而是会潜伏在身体之中待时而发”。

男精女液,皆为人体、生命元阳所结,人若在天地至阳或至阴之时漏失,轻则伤身损元,重则害命折寿。实在是得不偿失,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啊!正所谓“天地本无恶,任性自生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道违逆,不是天地节气毒杀你,而是人们自己毒害了自己。有道是:

天地藏真气,

端午化元阳。

万物一妙理,

守护自芬芳。

端午节前期直至端午节当日午时,万物元阳生化,是天下万物最好的补充元阳的好时节。“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端午节前后,凡一切对人体自身损精耗元的事情和行为,都是对身体的摧残。古民俗人们多在此期间,端容肃己,食物清淡,戒杀节欲,平心静养,尤禁房事。

现代人每多种种病症,除了饮食、医药外,皆因未能节欲而产生。人类不节制的“任性生活”,日积月累,则必会酿成各种疾病。要知道,多欲必伤生,绝非药饵所能弥补的,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故好色的人若恃药以恣欲,必亡身害命。

5、阳极阴生,阳极“端午”;阴极阳生,阴极“端子”。

端午之日,既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也是阳极阴生的临界交替的重要日子。端午之日的“午时”,是“阳极阴生”的相交时段点。中午11-12点,阳气达到极端;12-13点,阴气开始滋生。所以古人称端午节又为“天中节”,其实义为“天地间阴阳两气的中分界点”。端午通常在夏至的前后,时间相差1-20多天不等。由于阴阳历存在闰月,农历五月五日在公历中的位置则有较大的变化。在十九年的周期中(十九年中有七闰),端午最早可以出现在公历5月28日前后(如1990年),最晚则可出现在公历6月25日前后(如2001年)。十九年中,端午比根据地球公转位置而确定的夏至时间,平均约提前十日左右。

与夏至相对应的是“冬至”,我们可以推演,与“端午”相对应的应该是“端子”,大约在“冬至”前后的日子。较确切的计算方式是,即当年“端午日”与“夏至日”相差几天(或前或后),则“端子日”与“冬至日”也相差几天(或前或后),阴阳二气基本上是相对应而平衡的。端午重在“午”,端子重在“子”。端午与端子,在阴阳气运体系中是“一而二”的一体关系。“端子”之日,即是天地间阴阳二气“阴极阳生”的临界交替的重要日子;“端子”日的“子时”,就是“阴极阳生”的相交时段点。遗憾的是,历代天文典籍上并没有“端子”的明确记载。也许“端子”是阴阳二气的“阴极”,在气运的物候体现上不如“冬至”明显和直接,容易被人们忽略。

6、行气为内,端午阳极;光照为表,夏至昼极。

在古人观念中,太阳在四季是有不同轨道的,即春、夏、秋、冬对应的青、赤、白、黑四道。(注:汉人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农历五月五日,用赤、青、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类似文献记载。)在北回归线以北,夏至这一天,是太阳最靠近中天的时刻。因此端午被称为“天中节”,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端午的起源的与上古夏至有关,甚至还有“端午就是夏至”的推论。

在我国古代,利用土圭(又称圭表)实测日影(光照)的长短,推算历法。夏至日,华表午影最短;而冬至日,华表午影最长。同时,还利用太阳(光照)投射到日晷上的影子来测定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长至”(又称日至、长至、冬至),每年日影最短者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夏至的“至”,不“到”解,而作“极”解,意为“光照阳极之至”。同样,冬至的“至”,也不作“到”解,而作“极”解,意为“光照阴极之至”。

在一年中的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之说。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董仲舒 著)中说:“春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里的“阴阳相半” ,指的不是“阴阳二气”的相半,而是“光照昼夜”的相半。“春分、秋分”之“分”,为“半”之意。所以春分、秋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立秋至立冬为秋季,春分和秋分正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平分了季节。

现代科学证实,夏至日,北斗星勺柄指向乙方,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 “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的时令(三伏天),天地万物在此时也生长得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冬至日,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时令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把这一天作为北半球寒冷开始的标注。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语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所以,从天地阴阳二气运化的角度来说,行气为内,光照为表。也就是说,“端午”和“端子”是天地运化的内在“行气”,是阴阳运化的两极:端午为内阳(或称为实阳、气阳),端子为内阴(或称为实阴、气阴)。而夏至和冬至则是天地运化的外在“光照”,是昼夜呈现的两极:夏至为外阳(或称为表阳、光阳),冬至为外阴(或称为表阴、光阴)。两组概念是一里一表、一内一外、一实一虚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因为早已经认识到其中的奥妙,才将“端午”和“夏至”区分开来。

遗憾的是,我们却对端午的“根源性文化”产生了诸多的歧义。更为无知和可笑的是,竟然还把端午节误解成了“不能互祝快乐,只能祝‘端午安康!’”的共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