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经典永流传,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蕴藏独特力量的传统经典,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里种下信念的种子,像烛火一般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些经典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内涵!
接下来将要被欣赏的古诗词是:
梨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②。
注释:
1
一株雪:梨花白似雪,故称。
2
清明:清淡明智。或曰清明节,代指一年。
诗题又作“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孔密州,即孔宗翰,时为密州知府。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知密州,两年后离开密州前往徐州,接替他的是孔宗翰。次年四月,苏轼到了徐州便写下五首绝句赠给孔宗翰,本诗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作品简介
《东栏梨花》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赏析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梨花诗,但写的更多是作者的人生感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没有秾丽的姿色,也没有馥郁的芳香,通身素淡清雅,不太引人注目。而梨花开的时候,正是清明前后,春事渐晚,柳色“深青”。一种是“淡白”,一种是“深青”,对比之下,颜色立即就鲜亮起来。而诗人那“一清二白”的坦荡的风骨,自不待言。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既然柳已“深青”,柳花必定也开得正盛,故曰“柳絮飞时花满城”。这里的“花”当有多重意思。柳絮“开时不与人看”,待春风一吹便飞得“满城”都是,“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飞扬时,百花还未凋零,依旧“满城”锦绣。此外,梨花又何尝不在盛放呢,正所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无论哪一种“花”,都在为下句“一株雪”的出现蓄势。“东栏一株雪”无疑是梨花的写照了,称梨花似雪,并无十分新奇之处,但冠以“惆怅”二字,仿佛立即有了境界。这一树的梨花为何惆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还是在惋惜人生短促?很显然,真正惆怅的不是梨花,而是久立在花下全身粘满柳絮梨花的诗人自己。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
这一年,苏轼四十一岁,已过了不惑之年,政治上经受挫折,远离朝堂;家庭上遭受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过世的打击,应该也看透了许多。所以,“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也许带有与孔密州共勉的意味——希望能保持高洁的品格,看淡官场中的得失。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对惆怅的补足,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梨花年年开落,早已看淡了俗世的一切,不以颜色媚人,不以浓香诱人,就这样“淡白”潇洒地迎来一个个“清明”。而人呢?哪一天不在为所谓的功名利禄奔波劳累,起起伏伏的一生,患得患失的一生,有几人能把人生看得明朗,看得透彻?
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如果“清明”为实指,则末句的感慨中无不流露着对人生对、时光的珍惜之情——梨花开了,很快也落了,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人生也是如此,仿佛昨日还青春年少,今日便悲叹朱颜已逝,如今,半生已过,还能看到几次“清明”呢?苏轼的诗一向以旷达著称,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如此悲慨实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