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于谦祠与于谦墓

标签:
西湖旅游免费景点名胜古迹于谦祠墓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清代诗人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歌颂了葬于西湖畔的两位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二人一文一武,但都曾官封少保,都是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都死于奸臣陷害,最后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为后人所景仰。
于谦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字廷益,其故居就在杭州市清河坊祠堂巷42号。于谦少年时刻苦读书,志向高远,明永乐年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他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为官十九年,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力主抵抗,反对朝廷南迁,拥立皇弟朱祁钰继皇帝位(景帝),临危受命,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从未带过兵的于谦调集重兵,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次年(景泰元年),瓦剌部首领也先见无隙可乘,只好释放了英宗。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两年后被好友葬于杭州三台山麓。
明成化二年(1466),明宪宗诏复原官,于谦冤案得以昭雪。明宪宗在赐给于谦的祭文中说:“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材,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于谦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万历十八年(1590)改谥“忠肃”。
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1991年5月起,先后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于谦墓1966年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建。2006年5月25日,于谦墓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一生坦荡,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令人敬佩。他在外地做官时,进京公干从不带礼物,有人劝他怎么也得带点儿土特产,他甩甩袖子幽默地说:“只有两袖清风”,为此作七绝《入京》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与于谦同时代、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的况钟(1383-1443)也是一个著名的清官,他也作有一首七绝《拒礼》,巧的是其中也用了“清风两袖”,诗云: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虽然“两袖清风”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元代诗人陈基的诗句“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但那时“两袖清风”比喻的只是道家逍遥自在的状态,真正比喻为官清廉,应源自于于谦和况钟的这两首七绝。
http://s14/mw690/005O8tC8zy7gQGmrxhP1d&690
新建的乌龟潭码头石牌坊(东面)
乾隆题“丹心托月,赤手擎天(西面)”,对于谦的评价高而贴切。
内侧楹联为明书法家董其昌撰,当代书法家钱茂生书: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外侧楹联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撰,当代书法家言公达书:
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
庙容永焕,长赢史笔芳名。
http://s13/mw690/005O8tC8zy7gQGmw0Ow5c&690
新建的乌龟潭码头石牌坊(西面)
内侧楹联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撰(一说是清杨大鹤撰),邬西濠书: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雄。
外侧楹联是清邹在寅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书:
祀典攸崇苍松劲柏环祠墓
感应随至玉烛金炉布庙廷
http://s16/mw690/005O8tC8zy7gQGmz98j2f&690
于谦祠大门
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隶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
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王同书。两侧楹联为书法家和诗人胡澍沛撰,当代书法家祝遂之书:
两袖清风昭万世;
一轮明月跃三台。
http://s13/mw690/005O8tC8zy7gQGmBwaU1c&690
前殿殿门
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的至高评价。嘉庆、道光年间,林则徐曾两度在浙江杭州任职。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俸禄。于谦祠竣工后,他亲题匾额和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置于殿门两侧。这是一副集句联,均出自《明史·于谦传》。上一句是说历史老人毕竟是公正的,见传末《赞曰》:“公论久而后定,信夫!”;下一句出自太监兴安:有人说景帝宠爱于谦太过,太监兴安等人说:“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现楹联为当代书法家尉天池书。
http://s11/mw690/005O8tC8zy7gQGmEhdw6a&690
前殿后门楹联是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家协会会员,
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詹瀛生先生撰,当代书法家俞建华书:
双手扶明光日月;
一心救国壮山河。
http://s15/mw690/005O8tC8zy7gQGmGW7A8e&690
正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后衬以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这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真实写照。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两侧柱上楹联为清李翰章(李鸿章兄长)撰,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书:
国家正赖公耳排众定朝班厉声定守议改容定奉迎当时何敢言功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上皇终不快也徐珵请弃市吾豫请连诛白琦请榜罪事后实怜其枉复玺书袍锭赐崇祠
http://s5/mw690/005O8tC8zy7gQGmJnbCe4&690
后殿——介绍于公生平事迹及于谦祠墓历史的展厅
殿门匾额书“万古流芳”四个大字。楹联为李卫撰,当代书法家林鹏书:
百世式忠贞明代元勋推杰士
三台拜祠墓岳家庙貌共灵长
http://s14/mw690/005O8tC8zy7gQGmM3fL7d&690
于谦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石灰吟》:
·
·
http://s14/mw690/005O8tC8zy7gQGmOpVrdd&690
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据说杭州共有三眼“忠泉”:祠堂巷里的于谦故居内有一眼,还有一眼在岳王庙。
http://s14/mw690/005O8tC8zy7gQGmVTpH6d&690
碑堂——保存着数明清两代的石碑,分别是四块大碑(弘治、嘉靖、万历、康熙)
及一块乾隆年间的残碑。张学理题楹联:
忠骨瘗三台,湖山增色;
宏图兴两浙,泉壤开颜。
http://s6/mw690/005O8tC8zy7gQGmYczH15&690
于谦祠东庑有一别具一格的殿堂,叫“祈梦殿”,民国时称“梦兆庵”。自明万历年间浙江巡抚徐孟春夜宿祠中感梦于公后,祈梦于祠者灯火通宵,传为三台梦迹。昔日科举时代,每年八月,赴试士子多祈梦于此,应验神奇无比。科举虽废,祈梦者仍络绎不绝。楹联为当代诗人余元钱撰,当代书画篆刻家童衍方(一说童晏芳)书:
问汝何来欲圆何梦;
循吾所历必应所求。
http://s13/mw690/005O8tC8zy7gQGn0E2M7c&690
祈梦殿中横卧一块平坦的巨石,是祈梦的地方。
墙上是《墨经·上》对梦的解释:“梦,卧而以为然也”
http://s5/mw690/005O8tC8zy7gQGn3k5Cc4&690
祠堂西面是于谦墓,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了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此为明式“热血千秋”牌坊。
内侧楹联为清杨昌濬撰,当代书法家魏启后书:
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
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
外侧楹联为佚名撰,当代书法家陈振濂书: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http://s7/mw690/005O8tC8zy7gQGn6RLM66&690
墓道两侧的石兽
http://s11/mw690/005O8tC8zy7gQGn9MuK1a&690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其中六座可能是于谦后代的墓)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
http://s7/mw690/005O8tC8zy7gQGndbCe36&690
民国时的于谦墓
http://s4/mw690/005O8tC8zy7gQGnfsHxb3&690
乌龟潭水绿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