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564307)
说到共鸣控制,这也是播音发声很重要,而且是区别与其它艺术发声独具特色的一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叫做喉源音,很微弱,只有经过共鸣腔的共鸣以后才得到扩大和美化,形成不同的语音,形成各种不同的声音色彩。
一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造,只能从使用方法上去想办法,而人体发音的共鸣腔也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共鸣的调节,经过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掌握共鸣的调节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的重要环节。
播音发声有自己的共鸣特点,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声道共鸣方式。声道是人类发声的共鸣器官,在喉以上有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喉以下的胸腔也起着重要的共鸣作用。其中口腔共鸣对于言语发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口腔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有声语言,不能发挥口腔共鸣的作用,就不可能使字音圆润动听,而且喉腔、咽腔共鸣以及鼻腔、胸腔共鸣就无从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说播音发声的共鸣效应,最主要的就是口腔共鸣,其它腔体的共鸣必须在口腔取得良好共鸣的基础上实现。
口腔共鸣使声音明亮结实、字音圆润动听。它是在吐字的过程当中完成的,它不能脱离吐字而单独存在。播音发声对
共鸣的要求首先是保证字音清晰条件下的美化,所以也是要以口腔共鸣为主,泛音共鸣适量;其次是声音不失朴实、自然、大方,所以播音发声要灵活地变化各种共鸣的比重,善于运用胸腔共鸣,并且使用微量的鼻腔共鸣。
播音发声的整体感觉应该是:像一根弹性的声柱,有胸部的支持,垂直向上,到口咽部流动向前,挂在硬腭的前部,透出口外。通过共鸣的调节控制,可以使声音具有高低、强弱、圆展等等不同的变化,有助于达到感情和声音色彩的统一。但是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种调节应该是具有整体观念,也就是说共鸣器官是一个整体,各共鸣腔是根据声带发出的具有各种不同频率的基因而产生共鸣的,同时声音在各共鸣腔中的扩大和美化,这种作用又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声音的发出都少不了高、中、低音三种共鸣效应。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多少而已,而要把它们分清,那是不可能的。采用混合统一共鸣发出的声音自然、均匀、流畅,为扩展音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谈到共鸣控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共鸣应该服从内容,要服从吐字,并且要很好的掌握真声共鸣,并且要注意与呼吸器官、振动器官运动的协调一致。共鸣的控制我们还要从在话筒前的状态说说。要取得良好的共鸣,要有一种精神蓬勃、积极的精神状态。坐着或者是站着的姿势要精神,各发声器官要精神,共鸣器官也要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有一定强度和韧性,反射声波能力比较强的共鸣腔,才会产生良好的共鸣。比如说用棉花或者是泡沫塑料做成的笔杆、琴箱就产生不了共鸣。
那么我们具体的要求应该是怎样的呢?从口腔来说,应该是提起颧肌、挺起软腭、打开牙关,同时呢还要按照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要求打开两肋。在发声当中两肋要有撑住的感觉,要保持紧张、集中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提胸腔共鸣就是胸部僵成一块的肌肉紧张。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压韵的韵母,是ao、ou、iu
的诗词,在气息通畅的前提下,来体会一下胸腔共鸣的感觉。还有我们要区别开什么是鼻腔共鸣和鼻音,有些鼻腔共鸣会美化音质,但是过重的鼻音却给人以伤风感冒,严重一些的甚至是给人裂腭的感觉,破坏了声音的美感。
那么什么是鼻腔共鸣、什么是鼻音呢?发声的时候气流掠过鼻腔,鼻腔会产生共鸣,而气流灌进鼻腔则产生鼻音。如果鼻音比较重,那么就需要通过练习挺起软腭来克服了。
郑重申明:
一.此套教程是经过本人裁剪合并过的(如果想听原版的朋友,可以到喜马拉雅APP搜索《然哥普通话》)。
二.此套课程只能用于自己学习参考,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做其他用途,尤其是不得做商业用途,也不得作为教学使用(对他人授课)。
三.版权归原作者(马然)所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