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潘金莲奸情败露的原因

标签:
金瓶梅欧洋杂谈 |
分类: 水浒/金瓶梅 |

这一场奸情,不到半个月,满街上的人都知道了,并没有任何一个人跑去对武大郎说。其实在当时,通奸是个普遍现象,并不是只有潘金莲一个淫妇,多的是。所以也没人愿意多管闲事。
小猴子郓哥也不是存心要多管闲事,而是要和王婆子分一杯羹,“干娘不要独自吃,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
郓哥的要求不高,只想卖一篮梨子,赚几块钱的小钱。“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划人民币9元至15元。
就因为这几块钱的小钱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就要把这件事捅出去,向武大郎通风报信。
奸情败露,实则是因这“几块钱”而起。
王婆子的计划,原本其实是非常稳妥的,从头到尾,没有半点逼迫潘金莲的意思,本着“自愿”的原则,绝不勉强。
万一出了事,王婆子完全可以装着不知道:“我是请她来做衣服的,不是让她来偷男人的。”辩得通,不关王婆子的事。
事情已经成了,大几千块钱也赚到手了,这个时候,王婆子只剩下如何防范“风险”这一个问题了。这个风险,其实非常容易化解。
王婆子应该当机立断,再不要让他们两个到自己家里来了。这样,以后万一他们出了事,就已经和自己没啥关系了。
但是,王婆子依然把他们留在自己家里,还让他们互相交换信物,并且天天都要他们到自己家里来。
可以预期的收益和风险如下:
1.收益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无非是多赚些“茶钱”,都是些小利。书上写的很清楚,王婆子此后并没有赚西门庆什么钱。
2.风险随时可能爆发。只要西门庆、潘金莲天天到她家里来,那就必然是“总有一天会被逮住”!
只要把收益和风险一比较,王婆子就应该马上把他们赶走,叫他们另寻场所,一切就OK了。
太贪小利了。贪小利总是要坏事的。
西门庆请王婆帮忙,王婆有策略的选择“斗争”(勒索西门庆),西门庆选择了“合作”(给钱)。双方达成了一致。
王婆的钱已经赚到手了。到这一步时,她又存在两个选择:合作或是不合作。
1.合作。
继续提供场地给他们幽会。可以预期的收益是:没有了,只有微薄的“茶钱”;可以预期的风险是:随时都会遭到捉奸的可能,从而连累自己当“坏人”。
2.不合作。
叫他们另寻场所,别到我家里来了。风险为0,王婆可以继续当“好人”。收益则有两变:他们不来了,王婆收益为0。他们其实找不到场所,肯定还要来,王婆就可以两头赚:当西门庆想潘金莲的时候,就赚西门庆的钱;当潘金莲想找西门庆的时候,再赚潘金莲的钱。
(后面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潘金莲想找西门庆时,求王婆子帮忙,送了一根价值五六百左右的金头银簪子。)
这样一比较,王婆子真的要想赚大钱,只有选择不合作,才有条件敲诈出更多的钱来!!!
但是,这个贪图小利的婆子居然选择了合作,结果就是不仅没赚到钱,还遇到了郓哥的勒索。
当郓哥来勒索的时候,王婆子应该乘机演变为“不合作”方案,警告、敲诈西门庆,叫他再不要来了。岂不OK?
这样,既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武大来时抓不着),又可以从中再次赚钱。但是婆子并没告诉西门庆,结果就是不仅没赚到钱,还被武大郎捉奸在床!最终不得已而毒死了武大郎。
你看,害死了一条人命,闹出了天大的事来,王婆子一分钱也没赚到!(直到几个月后武松出现时,才赚了最后的一次钱。)武大郎的死,仅仅只起到了一个“掩盖真相”的作用,没有产生半点价值。也不想想,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并且,害死了武大郎之后,西门庆就可以直接到潘金莲家里去了。王婆子的利用价值就没有了,她连微薄的“茶钱”也赚不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1.只有武大郎的存在,王婆子的利润才会存在。
2.武大郎一旦消失,则王婆子的利润也会随之消失。
既然这样,王婆子为什么还要选择武大郎死呢?
前一篇:水浒:梁山108将排名内幕
后一篇:唐宋: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