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37:贺邵被暴君整死为何不反抗?
(2017-06-07 12:33:33)
标签:
三国欧扬杂谈 |
分类: 三国新解 |
贺家也是东吴名门,其伯祖乃是孙权时期的后将军贺齐,其父贺景也曾经担任灭贼校尉。贺邵本人在青年时期就曾经担任散骑中常侍,辅佐吴国景帝孙休。因为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吴郡太守,管理一方。
初到吴郡,贺邵不大出门。除了签署日常公务之外,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吴郡本是东吴重镇,许多王公贵族都聚居此地。许多豪门倚仗权势为非作歹,横行不法。看到朝廷派遣贺邵前来担任太守,本以为贺邵会新官上任三把火,好好整顿一方,没想到贺邵到了吴郡几个月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吴郡的豪门由警惕渐渐的转为轻视,一些人甚至跑到太守衙门前写下两行字:“会稽鸡,不能啼。”贺邵是会稽郡人,无疑当地豪门是在看贺太守的笑话。
手下人第一时间把事情告诉给了贺邵,贺邵听了没有生气,走到大门前仔细端详了一番,命人拿来笔墨,在大门上又增添了两行字:“不可啼,杀吴儿。”贺邵这个会稽鸡没有啼叫,那是你们吴郡的福气,一旦啼叫,必然血流成河。
原来,贺邵这两个月并非真的缩在家中,而是貌似清闲,却秘密派出心腹四处搜查吴郡豪门横行不法的罪证。题字之后的第二天,贺邵紧急行动,首先到吴郡各个要塞视察军队,对高级将领进行了一番调动,保证之后的“扫黑”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吴郡最大的豪门就是曾经出过丞相顾雍的顾氏家族,其他豪强多以顾家马首是瞻。既然要扫除黑恶势力,贺邵就从为首的顾家开始抓起。贺邵召开宴会,邀请吴郡豪门。各大豪强以为贺太守一心讨好诸位,都高兴的前往赴会。贺邵命人将太守府秘密看守,杜绝任何人出入,然后派军队前往顾家,把所有涉嫌犯罪的顾家人全部抓起来,搜集到了许多罪证。等诸位豪强吃饱喝足之后,就发现形势已然大变。之后,贺邵更乘胜追击,把吴郡官场中的涉案官员一一清楚,整个吴郡官场几百人下狱。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吴国皇帝都给惊动了。
顾家那些豪强大惊失色,连忙到朝廷活动。当时吴国政界军界最有威望的人乃是陆逊之子陆抗。陆抗当年也多得顾雍照顾,看到顾家人求到眼前,也值得帮忙说情。但贺邵做的乃是维护国法的事情,陆抗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说情。思来想去,陆抗找到了当时还是当王爷的孙皓,由孙皓出面向贺邵求情。孙皓想到自己若想由王爷更进一步,必须要得到东吴这些名门的支持,于是就点明要求贺邵放掉一些人。贺邵没办法,只能照办。
不久之后,吴国景帝孙休去世,孙皓即位,为了报答贺邵,孙皓提拔贺邵担任左典军,之后更升迁为中书令,太子太傅,成为孙皓初立时的一位重臣。
既然孙皓对贺邵知遇之恩,那么为何后来孙皓还会想要整死贺邵呢?
还是文人的道义使然。
贺邵担任中书令、太子太傅之后,自觉朝廷(孙皓)对自己恩深情重,不尽心国事不能报答万一,于是结合吴国弊政,提出了许多建议。当时的吴国,虽然倚仗长江天险,依然可以和晋朝对立,可蜀国已灭,吴国独木难支,亡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在此时,吴国新君孙皓却依然任意妄为,重用奸佞,打击朝廷忠良。尤其是不久之前罢黜名臣王蕃,更让朝廷正直之士心痛不已。贺邵上书孙皓,奏折中恳请孙皓能够远离奸佞,重用贤才,不然吴国就可能步蜀汉后尘,孙皓也将成为亡国之君。
贺邵和历代许多进谏的大臣一样,满心以为自己披肝沥胆的一番直谏,会使得皇帝幡然醒悟。可没想到,越是恳切,皇帝越是愤怒。在孙皓看来,桀纣之君亡国确实是他们残暴,可自己绝对是个例外。一直到灭亡的那一天,许多昏君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于是,贺邵越是坦陈,越发让孙皓觉得贺邵不尊重皇权,不知道感恩。
于是,仇恨的种子在孙皓心中悄悄埋下,总想着哪一天要把贺邵给收拾掉。可贺邵为人正直,抓不到什么把柄。后来,丞相万彧汇报孙皓另一个厌恶的官员楼玄和贺邵在半路相遇,耳语之后大笑,孙皓觉得机会到了,以妄议朝政,诽谤君上的名义,把贺邵抓捕入狱。楼玄在朝廷中没有什么背景,贺家则不然,许多旧日结交的豪门纷纷求情,孙皓不得不将贺邵放出,官复原职。
不久之后,贺邵忽然中风,不能说话,贺邵家人向朝廷辞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孙皓的第一反应觉得贺邵在欺骗自己,怎么就这么巧,出狱不久就中风,这不是故意逃避他孙皓吗?孙皓有许多坏毛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不能容忍别人轻视自己,贺邵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在耍孙皓嘛。孙皓命人将贺邵抓捕,为了躲避那些老臣聒噪,孙皓没有把贺邵交给朝廷负责刑讯的部门,而是将贺邵秘密转移到宫廷中的酒窖之中。贺邵被捕之后,孙皓用尽千百种方法拷打贺邵,想让贺邵说话,以证明贺邵有欺君之罪,可无论怎么拷打,贺邵一句话也不说。
既然已经抓捕贺邵,就算贺邵真的是中风,孙皓也绝不会把贺邵放出监狱。高高在上的皇帝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一如后世许多奴才们宣扬的“雷霆雨露,均是君恩”。四十九岁的贺邵不明不白的死了。孙皓心狠手辣,冤杀贺邵之后又下令追捕贺邵子孙,幸亏贺邵之子贺循早一步得到消息,全家迁徙到了海边,躲避了起来。
多年之后,吴国被晋国消灭,司马炎一统天下。贺邵的儿子贺循在晋朝当了大官。有一天司马炎和贺循闲聊,说起以前听说过吴国有个姓贺的是被孙皓用锯给锯掉了脑袋,不知道贺循有没有听过这个事情。贺循一听泪流满面,那个姓贺的吴国人,正是贺循的老爸贺邵。
这几天连续写了几篇孙皓时期的大臣传记。虽然各人的身世背景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向孙皓进谏而被孙皓残忍的杀害。第一位王蕃如此,第二位楼玄如此,第三位贺邵还是如此,之后的韦曜和华覈依然如此。按照常理,在第一位王蕃被杀害之后(不但被砍头,还被孙皓把脑袋当球踢),朝廷大臣应该可以明白,孙皓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用进谏的方式能够所动的暴君。楼玄、贺邵等人都是一时名流,这点悟性绝对有。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还会前仆后继,做一些飞蛾扑火的事情呢?
简单的看,是有浓重的忠君思想,或者说愚忠思想。不过,为何许多优秀的士人会有这种思想呢?中国的士人,尤其是一些有抱负的士人,都很看重君臣之义,士为知己者死,何况这个知己者乃是君王。春秋末年,豫让曾经宣扬“众人国士”之说,君王以众人对我,我以众人对之;君王以国士对我,我以国士报之。虽然豫让被称为烈士,可是这种思想在武帝之后却被悄悄抹杀,取而代之的则是无限忠君,把为君王而死,当成了大臣的无限荣耀。这也是宣扬国君残暴,臣下可以远离甚至除去君王的荀子,几千年被历代君王冷落的重要原因。汉儒的对儒学的改造,对其他思想的扼杀,为祸之烈,一至于此。
初到吴郡,贺邵不大出门。除了签署日常公务之外,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吴郡本是东吴重镇,许多王公贵族都聚居此地。许多豪门倚仗权势为非作歹,横行不法。看到朝廷派遣贺邵前来担任太守,本以为贺邵会新官上任三把火,好好整顿一方,没想到贺邵到了吴郡几个月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吴郡的豪门由警惕渐渐的转为轻视,一些人甚至跑到太守衙门前写下两行字:“会稽鸡,不能啼。”贺邵是会稽郡人,无疑当地豪门是在看贺太守的笑话。
手下人第一时间把事情告诉给了贺邵,贺邵听了没有生气,走到大门前仔细端详了一番,命人拿来笔墨,在大门上又增添了两行字:“不可啼,杀吴儿。”贺邵这个会稽鸡没有啼叫,那是你们吴郡的福气,一旦啼叫,必然血流成河。
原来,贺邵这两个月并非真的缩在家中,而是貌似清闲,却秘密派出心腹四处搜查吴郡豪门横行不法的罪证。题字之后的第二天,贺邵紧急行动,首先到吴郡各个要塞视察军队,对高级将领进行了一番调动,保证之后的“扫黑”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吴郡最大的豪门就是曾经出过丞相顾雍的顾氏家族,其他豪强多以顾家马首是瞻。既然要扫除黑恶势力,贺邵就从为首的顾家开始抓起。贺邵召开宴会,邀请吴郡豪门。各大豪强以为贺太守一心讨好诸位,都高兴的前往赴会。贺邵命人将太守府秘密看守,杜绝任何人出入,然后派军队前往顾家,把所有涉嫌犯罪的顾家人全部抓起来,搜集到了许多罪证。等诸位豪强吃饱喝足之后,就发现形势已然大变。之后,贺邵更乘胜追击,把吴郡官场中的涉案官员一一清楚,整个吴郡官场几百人下狱。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吴国皇帝都给惊动了。
顾家那些豪强大惊失色,连忙到朝廷活动。当时吴国政界军界最有威望的人乃是陆逊之子陆抗。陆抗当年也多得顾雍照顾,看到顾家人求到眼前,也值得帮忙说情。但贺邵做的乃是维护国法的事情,陆抗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说情。思来想去,陆抗找到了当时还是当王爷的孙皓,由孙皓出面向贺邵求情。孙皓想到自己若想由王爷更进一步,必须要得到东吴这些名门的支持,于是就点明要求贺邵放掉一些人。贺邵没办法,只能照办。
不久之后,吴国景帝孙休去世,孙皓即位,为了报答贺邵,孙皓提拔贺邵担任左典军,之后更升迁为中书令,太子太傅,成为孙皓初立时的一位重臣。
既然孙皓对贺邵知遇之恩,那么为何后来孙皓还会想要整死贺邵呢?
还是文人的道义使然。
贺邵担任中书令、太子太傅之后,自觉朝廷(孙皓)对自己恩深情重,不尽心国事不能报答万一,于是结合吴国弊政,提出了许多建议。当时的吴国,虽然倚仗长江天险,依然可以和晋朝对立,可蜀国已灭,吴国独木难支,亡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在此时,吴国新君孙皓却依然任意妄为,重用奸佞,打击朝廷忠良。尤其是不久之前罢黜名臣王蕃,更让朝廷正直之士心痛不已。贺邵上书孙皓,奏折中恳请孙皓能够远离奸佞,重用贤才,不然吴国就可能步蜀汉后尘,孙皓也将成为亡国之君。
贺邵和历代许多进谏的大臣一样,满心以为自己披肝沥胆的一番直谏,会使得皇帝幡然醒悟。可没想到,越是恳切,皇帝越是愤怒。在孙皓看来,桀纣之君亡国确实是他们残暴,可自己绝对是个例外。一直到灭亡的那一天,许多昏君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于是,贺邵越是坦陈,越发让孙皓觉得贺邵不尊重皇权,不知道感恩。
于是,仇恨的种子在孙皓心中悄悄埋下,总想着哪一天要把贺邵给收拾掉。可贺邵为人正直,抓不到什么把柄。后来,丞相万彧汇报孙皓另一个厌恶的官员楼玄和贺邵在半路相遇,耳语之后大笑,孙皓觉得机会到了,以妄议朝政,诽谤君上的名义,把贺邵抓捕入狱。楼玄在朝廷中没有什么背景,贺家则不然,许多旧日结交的豪门纷纷求情,孙皓不得不将贺邵放出,官复原职。
不久之后,贺邵忽然中风,不能说话,贺邵家人向朝廷辞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孙皓的第一反应觉得贺邵在欺骗自己,怎么就这么巧,出狱不久就中风,这不是故意逃避他孙皓吗?孙皓有许多坏毛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不能容忍别人轻视自己,贺邵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在耍孙皓嘛。孙皓命人将贺邵抓捕,为了躲避那些老臣聒噪,孙皓没有把贺邵交给朝廷负责刑讯的部门,而是将贺邵秘密转移到宫廷中的酒窖之中。贺邵被捕之后,孙皓用尽千百种方法拷打贺邵,想让贺邵说话,以证明贺邵有欺君之罪,可无论怎么拷打,贺邵一句话也不说。
既然已经抓捕贺邵,就算贺邵真的是中风,孙皓也绝不会把贺邵放出监狱。高高在上的皇帝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一如后世许多奴才们宣扬的“雷霆雨露,均是君恩”。四十九岁的贺邵不明不白的死了。孙皓心狠手辣,冤杀贺邵之后又下令追捕贺邵子孙,幸亏贺邵之子贺循早一步得到消息,全家迁徙到了海边,躲避了起来。
多年之后,吴国被晋国消灭,司马炎一统天下。贺邵的儿子贺循在晋朝当了大官。有一天司马炎和贺循闲聊,说起以前听说过吴国有个姓贺的是被孙皓用锯给锯掉了脑袋,不知道贺循有没有听过这个事情。贺循一听泪流满面,那个姓贺的吴国人,正是贺循的老爸贺邵。
这几天连续写了几篇孙皓时期的大臣传记。虽然各人的身世背景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向孙皓进谏而被孙皓残忍的杀害。第一位王蕃如此,第二位楼玄如此,第三位贺邵还是如此,之后的韦曜和华覈依然如此。按照常理,在第一位王蕃被杀害之后(不但被砍头,还被孙皓把脑袋当球踢),朝廷大臣应该可以明白,孙皓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用进谏的方式能够所动的暴君。楼玄、贺邵等人都是一时名流,这点悟性绝对有。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还会前仆后继,做一些飞蛾扑火的事情呢?
简单的看,是有浓重的忠君思想,或者说愚忠思想。不过,为何许多优秀的士人会有这种思想呢?中国的士人,尤其是一些有抱负的士人,都很看重君臣之义,士为知己者死,何况这个知己者乃是君王。春秋末年,豫让曾经宣扬“众人国士”之说,君王以众人对我,我以众人对之;君王以国士对我,我以国士报之。虽然豫让被称为烈士,可是这种思想在武帝之后却被悄悄抹杀,取而代之的则是无限忠君,把为君王而死,当成了大臣的无限荣耀。这也是宣扬国君残暴,臣下可以远离甚至除去君王的荀子,几千年被历代君王冷落的重要原因。汉儒的对儒学的改造,对其他思想的扼杀,为祸之烈,一至于此。
前一篇:三国236:张绣该出手时就出手
后一篇:三国239:曹魏第一谋士当属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