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185:从王祥孝子不孝看二十四孝的伪善残忍

(2017-06-05 16:02:34)
标签:

三国

欧扬

分类: 三国新解
本来,对王祥卧冰这个故事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在闲翻杂书的时候,对“祥解衣将剖冰求之”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同意见而已,而在查看古书的时候发现前人早有类似看法,于是写了下来。对于背后的东西,并没有做太多的思考。
  没有深入思考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对于二十四孝了解并不多,不敢妄下评论。第二个原因,对于古代官员宣扬的二十四孝,一直有些抵触。少年时代看鲁迅,就知道《二十四孝图》。那个时候觉得古人很残忍,很愚昧,鲁迅的评价很独到,也很冷酷。
  事隔多年,看到几位网友的评价,我又把鲁迅的文章翻出来看了一遍。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古代所谓的二十四孝多有冷嘲,对“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尤为不满。先生认为郭巨埋儿只会让孩子心生恐惧,以至于说自己总怕看到父母愁苦,怕看到祖母的白发,担心自己也被埋掉;认为老莱娱亲是“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对于“王祥卧冰”,先生也有提及,“‘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先生对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持讽刺怀疑的态度。为什么?此文开篇用了五段话来强调一个观点——“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先生不吝用最恶毒的咒语来诅咒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然后再提到自己对二十四孝图的印象。在先生的心目当中,反对白话文,就是反对进步,就是维护黑暗、伪善的旧礼教。而古代官家推崇的“二十四孝”正是旧礼教的极致。
  
  今人对王祥卧冰的理解,相比以前已经进步了一些,不会盲目推崇,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
  网友柳清河是王祥的家乡人,他说:“写我家乡的事,我感到很亲切,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起王祥的故事,除了博主讲的卧鱼、河中有不结冰的地方以外就是‘鞭打芦花满天飞’的故事,后妈做了两件冬衣,一件里面套的棉花,一件是芦花,芦花的当然给了王祥,冬天很冷,王祥的父亲看见王祥穿的比弟弟还厚,但是直打哆嗦,以为王祥偷懒,于是用鞭子抽,结果里面芦花飞了出来,这才知道后妈虐待王祥。”
  又写道:“如果现在能够抓到一条新鲜的江里的鱼---博主并没到过王祥故里吧,王祥家前有条小河叫孝河,并不是江,估计博主是南方人,我小的时候去过孝河边,有脸盆大的的地方不结冰,据说是王祥卧鱼的地方,夏天河里接天莲叶,孝河藕是很有名的,孝河藕肥、细、脆、嫩,与其它藕相比,节短肥大,表皮润滑有光泽,脆甜适口,细嫩无渣,生食或熟食皆宜。传说那藕是有十个眼,比平常的多了一眼,这个眼就是孝眼。比起南方运过来的白莲藕,自有一种不同的风味。起藕的时候,那新鲜的小藕瓜都可以洗洗当了水果来吃,而且一点渣都没有。”
  非常感谢柳清河的回复,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王祥后母做棉衣的故事,我在史书上就没有看到。(不过,在二十四孝中,有芦衣顺母的故事,主人公是孔子的弟子闵损,贵乡可能讹传成王祥。)孝河、孝眼的介绍也非常生动。
  既然网友很认真,我也就认真几分。看了第一则,我想:原来,王祥是有爸爸的啊。在史书上当然有提到王祥的爸爸,但是只是说,他在丧妻之后续弦,没有提到活到什么时候。在我善意的理解中,王祥的父亲应该在继母种种作恶之前,就已经死去。否则的话,身为一个父亲,为何会纵容后妻,任意欺凌甚至是杀害自己的长子呢?
  可是,柳清河的回复粉碎了的幻想,再次提醒我,现实远远比传说要残酷。
  而王祥出名之后,当地的小河就改叫孝河,并且真的有一个地方是永远不会结冰的,并且连藕都长得特别,就更让我明白,历史所谓的真相,其实永远弄不明白。
  
  其实,真相只有一个,不明白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人不希望大家明白,一个是大家不想要明白。
  网友康甲说:“古人把这个故事列如二十四孝之一,主要地是宣传做人要有‘以德报怨’,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道理。”
  网友向子说:“想问的是,就算他不是脱掉衣服鲤鱼跳出来,有意义吗?成语典故的主旨是孝,作者为何要对一些旁观的小事大加评价,难道说那些神话传说也要一一考证?”
  王祥卧冰的故事流传很久了,对于故事的寓意,确实和康甲理解的相仿,告诉人们,就算是对继母,也应该像生母一样孝顺。就算继母(长辈)对自己不好,也应该以德报怨。
  只是,以德报怨,是有限度的。
  如果仅仅是后母刁蛮得要在大冬天吃个鲤鱼,王祥跑去抓个鲤鱼,这还可以接受。但是继母还曾经多番刁难王祥,甚至拿刀去杀王祥!王祥侥幸逃得一死,竟然还主动请求继母杀死自己。怨恨之深,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为什么还要讲究回报以德呢?
  儒家的礼教,大都源自于孔孟。在先秦时期,儒家的礼法还是比较宽松,比较合乎人情的,可是,到了两汉,孝道就为之一变,变得矫情,不近人情。到了两宋,尤其是南宋之后,就更是面目全非,甚至可以说是灭绝人伦,惨无人道了。
  为什么这么说?
  
  说一个孔子的故事,让大家更清楚古圣贤最初对孝道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什么叫做“小受大走”?全称叫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老爸拿小板子打你,估计也就是个皮外伤,那就忍痛接受,如果老爸拿大板子打你,那你应该赶快走。孔子可从来没说过什么“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什么要走呢?那是因为不能陷父亲于不义。
  父亲杀死自己的儿子,那是不义。就算是父亲再有理由打你,你也可以逃走。
  还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叫做:“不孝有三。”我们经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既然无后是最大的不孝,还有两种不孝是什么呢?
  这句话出自《孟子》,《十三经注疏》解释道:“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原来,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另外呢,父母年老,家里很穷,却不去当官,假作清高,让父母受穷,也是不孝;而当父母有过错时,一味顺从,而不知道劝谏,也是不孝。
  原来孔孟圣贤们竟然如此开明,竟然从没有认为要一味以德报怨。
  从孔孟的观点看王祥,哪里是什么孝子,应该是个不孝子才对!怎么能够一味顺从继母,以至于时人都认为继母是个恶婆子呢。王祥的孝,正彰显了继母的恶!这就是大不孝!
  
  为什么中国的孝会变成后来那副丑陋嘴脸?
  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名利。官府利用孝来约束百姓,而文人名士也利用孝来博求名利。难怪鲁迅先生也说,以前很担心自己要被迫去卧冰,会被父亲杀掉,“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原来,中国自古以来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那些坐在温暖精致的书房内的御用文人们,都不过是喊喊口号而已。一如将军上阵,多数是喊着“兄弟们冲啊!”然后自己站立不动。如果我们真的去学习王祥,学习他的那种超凡脱俗的“以德报怨”,那就是自己傻了。
  
  其实,汉代孝道一变,主要源自于汉代的选官制度。我曾经看到一位网友,提到王祥卧冰,求的可能不是鲤鱼,求的可能是官。原文我没有找到,只是在快照里看到一二行。不过我挺欣赏这个观点,确实有合理的一面。
  汉代选拔制度是“荐举制”,也就是由地方或中央官员向上推荐一些人才。被推举有两种途径,一种叫做“秀才”,一种叫做“孝廉”。秀才考察的是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比较要真才实学。于是,多数人走的是“举孝廉”一途。
  正因为孝顺父母就可以当官,于是在汉代,以及后来的魏晋,涌现出了大量的孝子和孝子的传奇故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求官,无所不用其极,什么花招都使得出来。
  当然,具体到王祥,还要看王祥卧冰具体的年纪。史书上说,王祥幼年丧母,但是并不是说王祥卧冰的时候依然是儿童。王祥很早就有孝顺之名,官府多次征召,但是王祥二十多年都隐居不出。一直到五十来岁,才在弟弟的劝说之下出仕,然后由县令做起,一直当到魏国的司空、太尉,在晋朝代魏后,更被加封为太保,受到晋武帝的恩宠,一直到八十五岁寿终正寝。
    王祥的孝顺,终于有了回报,以孝廉出身,最终位极人臣。
    或许有人会说,王祥哪里就会有这些心思,莫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我们看看王祥的出身,看看他是不是从小就会接受到相关的信息。王祥并非是一个乡间的没有文化的农家孩子,其祖父曾经担任青州刺史,是省级高官,父亲也有清名,但是隐居不仕。王祥很早就应该知道孝的影响力。
  
  而在宋代,理学盛行,元明时期,官方对于孝的提倡渐渐的变得畸形。就以元代元人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为例,二十四个故事里面许多都很变态。比如舜在挖井,父亲和弟弟异母弟弟却挖土填井,想活埋了舜。舜帝侥幸逃脱后,依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比如前文提到的郭巨埋儿,竟然因为母亲要分食物给儿子,觉得不能让母亲饿肚子,就准备活埋了儿子。王祥呢,则是脱光了衣服把冰给捂化了。
  我搞不懂,这些故事是教育后人要孝顺呢,还是教育后人学坏呢?活埋儿子的父亲和弟弟,可以一直受到很好的照顾。虐待丈夫的儿子,可以丝毫不受到惩处。如果不是老天开眼,郭巨在挖坑的时候发现了金子——装金子的坛子上竟然还写了字,说就是赏赐给郭巨的,官府和他人都绝对不能拿——那么,儿子被埋了,郭巨如何向老母亲交代呢?郭巨的妈妈如果知道因为自己害死了小孙子,会不会觉得儿子是孝顺呢?
  最后,我只有一个解释。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官家,刻意的希望老百姓去崇拜这种畸形的孝道。
  中国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看重孝道,只因为,君王犹如父亲,孝顺君王,就和孝顺父母一样。像老百姓们,都称呼基层官员为父母官,希望老爷们能够像对待孩子们一样善待自己。其实,老百姓们忘记了,朝廷提倡的孝道中,儿女是完全没有权力,没有地位,是父母宰割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相信王祥卧冰,相信郭巨埋儿吗?我的朋友老戴评价王祥:“这人脑子有病。”言简意赅,深得我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