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73):未嫁先名玉 来时本姓秦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在第七回秦钟出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批语困扰了人们很久: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这是何意呢?还说这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感觉说得非常严重,让人感觉这个暗示是极为重要。其实这两句出自南朝梁·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玉台新咏·卷八》),是一首有名的艳诗: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
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
钗长逐鬟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
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在这首长诗中作者虚写和实写的手法并用,前八句将前代多首吟咏美女的名作串在一起,如《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洛神赋》、《北方有佳人》、《陌上桑》等,集众美于一身。接下来八句从面、唇、体香、发饰、腰身、娇语、媚态等各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全身上下之美。随后两句用《世说新语》里的两个故事来说明美女如何迷人。荀奉倩是个情痴,妻子生病发高烧,他在寒冬腊月,站在屋外将自己冻得冰凉,然后回屋内抱紧妻子为其降温;石季伦就是石崇,晋朝巨富,养有几十名貌美的姬妾,整日寻欢作乐,能够迷住石季伦的人自然是美上加美了。真正使这首诗臭名昭著的,是其最后两句“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美女正在友情展示,贵客可不要错过机会呀。前面极力渲染的女性美,只是为了男人们一饱眼福。“横陈”一说不知是谁首创,南朝梁·张率的艳诗《清凉》也有“幸愿同枕席,为君横自陈”之句。据说司马相如已有“花容自献,玉体横陈”一句,但这只是后人假托,“玉体横陈”的说法更直露,应该首出李商隐《北齐二首》中的名句“小怜玉体横陈夜”,说的是北齐皇帝高纬,荒淫无道,让自己喜爱的美貌侍女冯小怜在隆基堂上裸体展示,交了入门费的就可以任意观赏,以便君臣同欢,所谓“独乐不如众乐”。总之与其说是艳诗,不如说是淫诗,把美女对男人们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首诗的第八句“来时本姓秦”一句应该出自《陌上桑》,下面是部分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而我感觉《陌上桑》里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隐喻,只是说此女姓秦,叫“罗敷”,非常漂亮,但此女名中没有“玉”字。所以说“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两本来出自一首艳诗,本来指的一位叫“秦玉”的姑娘,原本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个极美的女子,让那么多男人都迷倒,但《红楼梦》的批书人借题发挥,将其与“和氏璧”联系到一起,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江山、天下,而作者在《红楼梦》中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美男子贾宝玉来象征争着这块神奇的玉石,惹得人们纷纷对他产生“意淫”,年轻的女子都希望嫁给他,以此来象征世人对“传国玉玺”,对皇权、江山、天下垂涎,反而使之影射了国之大事,朝代更迭,江山易手,所以才叫“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这与第七回回的那首诗的意思不某而合: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有一位叫“果果”的网友提醒我,在这首回前诗的第三句中“若问名何氏”大有深意,这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此位姓秦之女的名为“何氏”吗?没想到在这里作者又通过谐音暗示了我们一把“和氏璧”!如此巧妙,太让人惊呀了!
《红楼梦》的作者如果将“传国玉玺”还是写成一个女子,似乎与古人的出发点重复了,所以作者将其写成一个美男子,而让两个女人为了他争锋吃醋来影射明末历史中人们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撕杀,也算是举重若轻,一种很俏皮的创作,确实可以在书中发挥出太多好看的故事。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条批语是在秦钟出场介绍的时候出现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针对秦钟的批语,而并非是对贾宝玉的,那这又做何解释呢?这就涉及到书中的一种奇特的写作手法“传影”了,我在后面专门有大篇幅的文章进行介绍,而在这里我只简单地提一下。
《红楼梦》中有一些奇特的现象,一个就是作者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影射几个历史原型,在不同的故事里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射,比如宝玉身上就止是“传国玉玺”一个角色,我很快会介绍他的身上应该还有另外两个角色,所以我们的思维一定不能太僵化,要灵活分析。而作者的另一个写作手法是经常用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相互影射,从而来表现同一个历史原型,我借批语中的用词称之为“传影”,这就比如奇怪了。比如书中有甄宝玉,也有贾宝玉,二人长得一模一样,而且同样的性格,同样不爱读书,同样怕父亲责骂,其实本质上他们都是在影射“传国玉玺”,只不过角度不同,影射的内容有所区别。而秦钟的身上更复杂,他一方面影射着几个历史原型,而一方面又与宝玉相互影射,所以在他身上的某些时刻也是在影射“传国玉玺”,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一出场,批书人把“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条批语放在了他的身上。对于秦钟身上的影射,我会在后面专门的章节里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72):家住江南本姓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