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63:到底是谁坑死了伯邑考?
(2017-01-10 07:50:28)
标签:
封神榜欧洋 |
分类: 封神新解 |
伯邑考是西伯侯姬昌的大儿子。七年前,姬昌接到纣王调令前往朝歌的时候,就再三交待伯邑考:“待孤七载之后灾满,自然荣归。你切不可差人来接我。此是至嘱至嘱,不可有忘!”
可是,七年之后,伯邑考不顾众人劝阻,不但发动了救父行动,并且亲自上阵,前往朝歌。结果,父亲没有救成,自家却丢了小命。
伯邑考之死,乍一看全怪妲己。只是,若细细品读原著,就可以发现,真相绝非那么简单!
那么,到底是谁坑死了伯邑考呢?
首先,伯邑考本人在伯邑考死亡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天下人皆知西伯侯姬昌擅长演算先天数。身为长子,并且是已经成年,早已经参与行政管理的伯邑考,对父亲与仙界沟通的能力,应当远比他人清楚。
既然父亲已经交代,切不可派人迎接,伯邑考本当遵守父命,安安分分在西岐等候父亲归来。可是,伯邑考把父亲的嘱托抛在脑后,罔顾西岐重臣散宜生的劝阻,一意孤行前往朝歌救父。
这一去,明摆着是深入虎穴,踏入死地。
其次,伯邑考的奶奶态度可疑。
原著第10回,写到姬昌的母亲、伯邑考的奶奶太姜时,特别提到太姜也擅长演算先天数,算出姬昌此去有七年之难。
可是,当伯邑考筹备前往朝歌救父的时候,奶奶太姜竟然并无一言劝阻。只是由伯邑考的妈妈太姬出面,询问伯邑考离开之后,西岐政务交托给谁。
太姜能算到姬昌有七年之难,当然也就能算到伯邑考此去将命丧他乡,一去不回。可是,太姜竟然一言不发。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西岐重臣散宜生的态度很奇怪。
伯邑考提出要去朝歌,上大夫散宜生反对,伯邑考坚决不听。于是,散宜生也就放弃劝说。
主上能纳谏自然是好事,若主上不听,臣子也无可奈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散宜生既然已经劝阻,那么,伯邑考后来被害,也就怪不到散宜生头上。
可是,在伯邑考死讯传到西岐后,散宜生的表现却非常奇怪。
大将军南宫适一听少主伯邑考被害,吵嚷着要起兵造反,杀进朝歌。姬发询问散宜生意见。散宜生说:“公子命刀斧手先将南宫适拿出端门斩了,然后再议大事。”
大家都很吃惊,散宜生却说,南宫适有勇无谋,贸然起兵,只能害了被囚禁的老大王!
姬发询问散宜生有何救父良策,散宜生表示,很简单,送钱!只要给纣王身边的宠臣费仲、尤浑送去黄金白银,那么,他们自然会帮助姬昌说话。老大王回归也就指日可待了。
事实上,一切都如散宜生所料。得钱之后,费仲尤浑果然劝说纣王,放姬昌还乡。
只是,散宜生有如此救主良策,为何在当初不告诉伯邑考呢?
那样的话,既可以救出姬昌,伯邑考也不会死!
从伯邑考在面对纣王和妲己的谈吐看,他并不是一个冲动的人。那么,伯邑考为何一定要坚持前往朝歌营救父亲呢?
我想,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是伯邑考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弟弟姬发的威胁!
从伯邑考死后,武将领袖南宫适与文官领袖散宜生的态度看,西岐武将毫无疑问是支持伯邑考的,可是,西岐文官对伯邑考的态度却很暧昧!
少主的伯邑考被害,作为臣子深感痛心,要为主上报仇,这完全符合常理,本应当被高层表扬。可是,散宜生却认定,南宫适等武将的言行,是对西岐的重大背叛,犯下砍头大罪。
确实,贸然起兵,会让还在商朝地盘的姬昌处境更加糟糕,可是,对忠于少主的武将们下达斩首命令,这又是何等无情?
从此可以看出,散宜生为代表的西岐文官,其实是二公子姬发的人马。
如此,才可以解释,散宜生明明有救主良策,却不告诉伯邑考!
伯邑考正是感受到了弟弟的威胁,于是,他千方百计想要做得更好。
父亲被囚禁七年,伯邑考也掌管西岐七年。可是,这七年间,姬发、散宜生等人处处掣肘,让伯邑考很是焦虑。他急需建立一场大功勋,来巩固、增强自己西岐少当家的地位。
救出父亲,就是伯邑考选定的提升自己名望的好方法。
并且,伯邑考为营救父亲,也做了充分准备。
他从西岐宝库中精挑细选了三件宝贝献给纣王——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猴,另外还有西岐美女十名!
听闻介绍,亚相比干叹息说:“此宝虽妙,今天子失德,又以游戏之物进贡,正是助桀为虐,荧惑圣聪,反加朝廷之乱。”
身为商朝丞相的比干,自然对这三宝看不上眼,觉得会败坏商朝国政。可是,从伯邑考的角度看,他这些贡品,都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纣王不是喜欢出游吗?伯邑考献上可以自动行走的七香车。纣王不是喜欢喝酒吗?伯邑考献上醒酒毡。纣王不是喜欢听曲吗?伯邑考献上会唱三千小曲的白面猿猴。纣王不是喜欢美女吗?伯邑考就献上西岐最美的十个女子。
按照伯邑考的推测,他此来朝歌,本当顺利完成救父任务。在立下此大功之后,他西岐接班人的地位将再无人可以撼动。
可是,伯邑考算到了纣王,却忽略了妲己,从而引出了杀身大祸。
那如何理解太姜的诡异举动呢?身为奶奶,她为何不劝阻孙子呢?
只因太姜明白,伯邑考之死,是仙界高层的既定安排。她知道伯邑考此去必死,但是,不能劝阻。
与太姜一样,姬昌同样从演习先天数中了解到了仙界高层的既定计划——长子伯邑考必须失去,并且必须被纣王杀死。
当初离别西岐时,姬昌告诉伯邑考:“你切不可差人来接我。此是至嘱至嘱,不可有忘!”
细品语句,可以看出,姬昌在当时就已经知道伯邑考若是前往朝歌营救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可是,他不能说破天机,只能用“切不可”“至嘱”等词语做出强调,希望伯邑考能够体会自家苦心。
当纣王将伯邑考做成肉饼,拿给姬昌吃时,姬昌痛哭流涕说:“我儿不听父言,遭此碎身之祸!”此处话语,再一次证明姬昌早就知道,伯邑考将死在朝歌。
仙界高层制定的封神计划中,为何要安排纣王、妲己杀死伯邑考呢?
因为,唯有如此,西伯侯姬昌反叛商朝,才师出有名!
四大诸侯中,当时已经有两家起兵造反。那两家都是因为父亲无辜惨死,于是反叛商朝。东南四百镇诸侯独立,可谓名正言顺。
可是,西伯侯姬昌有什么理由造反呢?
就因为纣王把姬昌软禁了七年,西岐就要造反吗?人家纣王之所以软禁姬昌,是因为姬昌同情叛逆姜桓楚、鄂崇禹。
故单凭姬昌被软禁,还不能成为反叛的理由。
可是,当纣王无辜杀害西岐少主,并且强迫西岐主君吞下自家儿子的肉之后,局势就大变样了。纣王之举,可谓灭绝人性,丧尽天良。这不但是对西岐全民的挑衅,并且本身也就此丧失了人君的资格。
果然,在结束七年囚禁、逃回西岐之后,姬昌就开始招兵买马,图谋造反了!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