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34:导致姜后被杀的神秘推手是谁?
(2017-01-09 02:10:48)
标签:
封神榜欧洋 |
分类: 封神新解 |
苏妲己深受纣王宠爱,但位分仅仅是美人。能力与地位不相称,一个人就会不甘心,就会产生怨气。苏妲己绝不甘心继续做后宫末流。她渴望上位。
后宫之中,位分在苏妲己之上的有三个人,分别是正宫姜皇后、西宫黄贵妃、馨庆宫杨贵妃。黄、杨二人位分比妲己高,但是,忌惮妲己受宠,从来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唯独姜皇后,仗着自己是正宫皇后,父亲姜桓楚势大,多次羞辱妲己。在妲己看来,唯有扳倒姜皇后,自己在后宫才有出头之日。
二者之间注定了有一场生死相斗。
于是,从阴谋开始策划的那刻起,苏妲己就打定主意要废黜并彻底抹杀姜皇后。
毫无疑问,纣王是导致姜后被废乃至被杀的帮凶。
纣王心中多少还顾及与姜后的夫妻之情。在听闻姜后眼睛被挖依然不承认罪行时,纣王非常惭愧,非常惶恐。他一度训斥妲己,埋怨自己。但是,夫妻之情再深,也深不过对王权的贪恋。一想到放弃追打,极有可能遭到东伯侯姜桓楚的大反扑,纣王就狠下心肠,斩断夫妻之情,硬生生铸成一桩冤案。
不过,在读者痛骂妲己狠毒、纣王昏庸的时候,经常会忽略姜后冤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貌似善良的她,其实在此案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她的悄悄推进,姜皇后才会从被废变成被杀。一桩原本可以轻松查明的案件,被她搞成了诛妻杀子的一桩惨案。
此人就是武成王黄飞虎的妹妹、西宫娘娘黄贵妃。
俗话说,捉贼要拿赃。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姜后案件中,黄贵妃究竟做了哪些丑事:
其一、劝姜后认罪。
姜环刺杀案件发生之后,纣王暴怒,吩咐锁拿姜后,由黄贵妃负责审理姜后一案。应该说,当时的纣王虽然恼怒,但是处理事情还算公允。他没有让与姜后有仇隙的苏妲己负责审案,而是让相对中立的西宫黄贵妃审理。
若黄贵妃一直秉公调查,未必不能还姜皇后一个清白。可惜,黄贵妃有私心!
最开始,黄贵妃只是如实向姜皇后传达诏令,也如实把姜皇后的回答禀奏纣王。但是,在见了纣王一面之后,黄贵妃对姜皇后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黄贵妃一见纣王,纣王就喝问:“那贱人招了不曾?”纣王对姜后的厌恶溢于言表。听闻黄贵妃说姜后不肯承认谋刺,纣王也略有迟疑。在听闻妲己说,谋逆事关重大,姜后绝不会轻易认下,唯有严刑逼供,才能让姜后说实话,纣王立刻转变风向,下令按照妲己所言,如姜后不肯老实招供,就剜去一只眼睛。
接到如此凶残的命令,黄贵妃本当在纣王面前为姜后说情。自古以来从无对皇后用如此残酷刑罚之事。纣王虽然昏庸,但未必不会听从。可是,黄贵妃什么也没做。
关键一点,是黄贵妃在姜皇后面前说了许多误导性的话。原著说——
黄贵妃见姜后,垂泪顿足曰:“我的皇娘,妲己是你百世冤家!君前献妒忌之言,如你不认,即剜你一目。可依我,就认了罢!历代君王,并无将正宫加害之理,无非贬至不游宫便了。”
面对刺杀一案,黄贵妃本当着重审问刺客姜环。姜环虽然姓姜,可书中提到,他乃是费仲家将,跟随费仲已经一二十年。天下官员到费仲家中者多矣。只要积极调查,必定会有官员认得姜环,从而查出姜环刺杀案背后的真凶不是姜后,而是费仲。可是,黄贵妃对姜环没有展开任何调查,她从最开始就盯着姜后,一直在劝说姜后认下谋逆大罪,以免受刑罚之苦。
黄贵妃的话颇有诱惑力——历代君王确实极少出现天子杀掉皇后的惨剧,常常都是打入冷宫了事——但是,那些被打入冷宫的皇后,也没有哪个是犯了谋逆大罪。如今认下罪名,眼下可以少受些苦楚,等到案件定性之后,不但自己活不了,整个家族也要跟着陪葬。
姜皇后遭遇剧变,神智依然清明。她果断拒绝了黄贵妃“好意”劝说,坚决选择了剜去一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二、再劝姜后认罪。
听闻姜后宁可剜目也不认罪,纣王惭愧、惶恐。妲己劝说道:“事已到此,一不做,二不休,招成则安静无说,不招则议论风生,竟无宁宇。为今之计,只有严刑酷拷,不怕她不认。”
因姜后眼睛已经剜去,大错已经铸成,纣王知道无法回头,只能听从妲己建议,再次对姜后施炮烙双手之酷刑。
听闻纣王传旨,黄贵妃依然没有一句话求情。再见姜后时,黄贵妃大哭说:“贤后娘娘,你认了罢!昏君意呆心毒,听信贱人之言,必欲致你死地。如你再不招,用铜斗炮烙你二手。如此惨恶,我何忍见。”
黄贵妃再一次劝说姜后认罪。只是,正如黄贵妃自己所言:妲己必欲弄死姜后,即便姜后此刻认罪,最终也难逃一死。
姜后坚持宁可一死,也不认罪。
这黄贵妃也不知道在施行时打个折扣,依然用烧红的铜斗来烧姜后双手。可怜姜后眨眼功夫,双手皮焦肉臭,昏死在地。
其三、放纵殷郊杀死姜环。
如果说此前两次对姜后用刑,黄贵妃是奉命而为,身不由己,那么,她在面对殷郊时的言行,则实实在在居心不良。
纣王下令,把姜环送入后宫,交黄贵妃审问。这正是当堂对质,查明真相的大好机会。可是这一宝贵机会,被黄贵妃有意无意间葬送。
当时,殷郊与殷洪两位王子还在东宫下棋。两位少年根本不知道自己母亲正在受罪。一个太监也不知受谁指使,跑来告诉两位王子:皇后被人陷害,正在西宫接受审讯。于是,两位王子怒气冲冲来到西宫。
殷郊、殷洪虽然是王子,身份贵重,但是,他们乃是姜皇后之子,理当避嫌。何况,两位王子一个年方十四,一个年仅十二,都还不通世务。让他们掺合到审案当中,有害无益。
若黄贵妃有心保护两位王子,就应该力劝两位王子远离审案现场,甚至远离姜皇后。此刻两位王子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跑去寿仙宫前跪着,向父亲求情。无论母亲是否参与谋逆,身为儿子,为母求情、以尽孝道总是正确的。
可是,黄贵妃不但没有阻止两位王子进入,并且让年轻冲动的两位王子亲眼目睹母亲遭受酷刑的惨状。果然,两位王子见到母亲满脸鲜血,双手见骨,无不泪流满面,咬碎钢牙。
太子殷郊气呼呼:“谁是姜环?”很明显,他要找到刺客姜环为母亲报仇。
此刻,黄贵妃最应该做的,是劝说殷郊冷静一些,冲动解决不了问题。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告诉殷郊,谁是姜环。可是,黄贵妃偏偏伸出纤纤玉手,指向跪在一边、吓得瑟瑟发抖的姜环说:“跪的这个恶人就是你母亲对头。”
结果,殷郊二话不说,拔出宝剑把姜环一剑砍成两断,凶案最关键的人物当场死亡。
要想为姜皇后洗刷冤屈,姜环绝不能死。即便要弄死姜环,也绝不能由姜皇后身边的人出手。殷郊杀死姜环,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包庇母亲,杀人灭口。
殷郊年少冲动考虑问题不顾后果,黄贵妃久在深宫,见惯了各种倾轧手段。她会不明白其中的轻重?
可以说,案犯姜环在审案过程中被被告之子殷郊所杀,身为主审官的黄贵妃当负主要责任。
姜环一死,姜后唯一翻案的可能就消失了。
其四、对殷郊殷洪态度其实冷漠。
黄贵妃表面看起来非常善良,非常贤惠,其实心机深沉。她对殷郊、殷洪的态度其实非常冷漠。
在杀死姜环之后,殷郊怒气未消,气呼呼走出宫殿,口中还说说:“我先杀妲己以报母仇!”
原著说:“黄妃见殿下杀了姜环,持剑出宫,大惊曰:‘这冤家不谙事体。’”
黄贵妃是在殷郊已经杀了姜环,并且拿着血剑走出了西宫,然后才做大吃一惊状,让殷洪把哥哥找回来。
可是,殷郊提着血淋淋宝剑在宫中行走的事情已经被宣扬开去。后来,纣王果然误会殷郊是要提剑弑父,导致纣王下令捉拿殷郊、殷洪兄弟。
眼看军队冲入东宫,两位王子慌忙逃跑。他们先逃到了西宫黄贵妃处。
按照黄贵妃口中与姜皇后的恩情,她就应该收留殷郊、殷洪。可是,黄贵妃说:“昏君杀子诛妻,我这西宫救不得你,你可往馨庆宫杨贵妃那里,可避一二日。若有大臣谏救,方保无事。”
其实,不是西宫救不得两位王子,是西宫黄贵妃不想掺合到姜皇后家族与妲己的争斗中。
结果,还是那没有什么背景的杨贵妃好心收留了两位王子。只是,宫中盘查一天比一天紧,杨贵妃只好建议两位王子去九间殿拜见诸位宰相,求他们帮忙说情。在送走两位王子后,杨贵妃感念姜皇后恩情,担心妲己迁怒,竟然自缢而死。
那么,黄贵妃为何会在姜皇后逆谋案中充当幕后推手呢?
只因黄贵妃心底深处自有小算盘:论地位,她乃是西宫娘娘,在后宫诸位妃嫔中,位分仅次于姜皇后;论家世,她兄长乃是武成王黄飞虎,乃商朝最高军事长官。
有如此地位,如此家世,在姜皇后去世之后,那皇后宝座,还不就轮到她黄贵妃来做?
只是,黄贵妃万万没有想到,纣王早就定下苏妲己为下一任皇后。原因很简单,黄贵妃的家族势力不在姜皇后之下。纣王可不想前门驱狼,后门迎虎。相比之下,还是妩媚动人且家世平平的苏妲己,最适合做皇后之位。请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