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215:如来为何曾想除掉孔雀大明王?

(2016-12-29 15:51:18)
标签:

西游

欧洋

分类: 西游正解
在灵山集会这一剧目里,如来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一则收获了取经团队的回归。二则借机立了一个大威,巩固了自己的派内地位。但在这场演出里“意外”身亡的六耳猕猴,似乎就成为了牺牲品。
但自古的牺牲,也不全是白白的牺牲。尤其六耳这般万物皆明的妖王。他一定有所收获!
那么,他收获了什么?
如来的口头承诺!
承诺什么?且看原著,“你休乱想,切莫放刁。好生保护他(唐僧)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这是如来对悟空的放言。“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这话说的很明白了,小孙同志啦,你把取经这个任务卡玩通关了,可以用积分兑换一个灵山的编制。而后续的事态发展,似乎倒也信守承诺,如来给了悟空一个斗战胜佛的果位。
而顺利将悟空安插至佛派,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护身符。这个护身符,不仅是悟空的,同时,也为后六耳时代的猴属世界留存一个精神领袖,这是整个猴族的护身符。显然,关于天庭即将“打黑”(降妖)的风声,六耳千里之外,分明听得清清楚楚!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天衣无缝的布局里,六耳为何必须死?死后为何料定如来必不反悔?
当然,我们本篇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六耳为何必须死?或者可换个问法。谁最想让六耳死?
无疑,一定是如来。
原因有四!
第一,数百年来,六耳一直是自己反天行动的共谋者。自己不可见光的秘密,六耳心中有数。这样的活口留存一日,如来寝食难安。他有必要将这个妖王“格式化”!
第二,借六耳的当场暴毙大做文章,警告在场的佛派人士,敢有二心者,此猴即是下场。从现场各众反应看,效果相当好。
第三,演一场戏给玉帝看。
且看会场里都有谁?“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等”。保守估计,在场人数达四五千人。很可能还不止。这些人当真都是“一心”?当然不是!其中,一定也有玉帝的耳目。
而六耳在大会现场被暴杀,正是如来意图向天庭传递的一个信号。六耳这人,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应该也是玉帝您的心腹大患,现在我帮您除掉他。
这个信号背后,却又有三层意思。
一是释放自己的善意,帮天庭一个忙,藉此希望金兜山献金事件就此翻篇。
二是展示自己的手段,缉拿千年通缉犯六耳只是轻轻覆手之举。
三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倘若天庭一再相逼,挤压灵山的生存空间。届时,免不了一场杀戮。这是一种含蓄的警告。
第四,就颇为隐晦了。如来设计诛杀六耳,实则为了净化自己的嫡系队伍。
此言何解?
其实,在佛派的教义里(西游神话体系下)。出家人是不叩君王、不拜父母、不奉乡里的(原著十一回有载,“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也就是不能有世俗意义上的家。佛即是父,佛即是母。简言之,入我派,信我佛,佛祖即是你们唯一效忠的领导、唯一的情感纽带。可是,当一位信众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时,难免就有其他的情感连丝产生纠葛,譬如父母、爱人、友者等。其中,又以有着天然血脉相承的父母为甚。当各源头的情感发生交集时,难免就会意志不坚定,甚至使向佛的纽带发生松弛。
因此,就一定要斩断尘缘。尤其,在如来佛爷领导下的灵山,理念更是如此!
譬如原著七十七回记述的佛爷往事里,有这样一段,“(如来)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她(孔雀王)吸下肚去”。
如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剖开孔雀脊背,跨上灵山。欲伤她命,当被诸佛劝解”。也就是说,如来本意打算拿孔雀开刀,要她命。但被诸佛劝阻了。理由很简单,如来,你从孔雀肚里出来,她即你妈,伤孔雀如伤汝母,万万不可。如来尚在雪山修炼,因此可以推断,带头劝阻者,肯定是当时的掌门人燃灯古佛。这也可看做老佛爷、大佛爷主体理念存在的差异,也为后来灵山暗战埋下伏笔。
如来无奈,“故此留她在灵山会上,封她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当然,对于此事的处理,如来是不太愿意的,始终也耿耿于怀。
而在后来灵山运作里,如来的精神更有隐晦的体现(可以看作如来遴选人才的潜规则)。以取经五人组为例(含白龙马)。
先看小司机白龙马。这位曾经的“富二代”因何事加入取经团队?原著表面的解释是这样,“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至于白马加入团队具体内情,系列有过综述,此处不表)。什么是“告了忤逆”?其实就是要断绝父子关系。当然,这也成为白龙马进入佛派系统的“敲门砖”。
沙僧就不屑讲了,早年为了修仙已习惯四海为家,“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自然没有亲人家眷的羁绊。正因如此,当年唐僧初见他时,忍不住说了一句“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至于猪八戒,就更好玩了。本就是个猪妖,后因领着玉帝的任务,下界做了妖界卧底。后为,为了成功混入佛派,借着观音姐姐东行寻人的机会,主动跳将出来,编了一段半真半假的话。这在原著都有说明,“贬下尘凡,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猪八戒的潜台词很明显,菩萨,我错投猪胎,但也咬杀了猪母,断了亲缘,这个境界,够入佛派门槛的资格了吧?
而唐僧的身世,就颇为隐晦了。之前我们曾经长篇累牍地做个推断,其生父实为洪江水寇刘洪。当然,这位有着博大胸襟的生父,为了亲子的事业,最后选择了惨死江边。
现在终于轮到悟空了。
为了确保如来兑现“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的承诺,六耳猕猴这位“万物皆明”的先知,咬咬牙,选择了背负族群的荣光走向极乐。
兵法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死地,就残酷地划给先行者吧,生机,还是留给后人(悟空)吧。六耳望了悟空一眼,眼里有光。
当然,在悟空挥棒的那一刻,他的身份从形式上的无父无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儿。
但六耳临终的那一眼,却在悟空的脑海里留下一念。
若干年后,取经团途径黄花观,遇阻,请来了毗蓝菩萨降服蜈蚣精。事满临行时,悟空忽然感概,“问她令郎是谁,她道是昴日星官。我想昴日星是只公鸡,这老妈妈子必定是个母鸡。”
此际,悟空分明想到了什么!但仅一念而过。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悟空笑笑,前方取经路,还很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