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Ⅱ(壹捌零):王小二与赵寡妇,谁才是灭法国最佳经理人?
(2017-01-02 00:01:48)
标签:
西游欧洋 |
分类: 西游新解ⅠⅡ |
《西游记》中不但有奇幻的仙妖世界,更有繁华的凡人世界。诸多凡人的描绘,不但推进了小说的情节,更让《西游记》的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
在灭法国故事中,吴承恩用白描的笔法勾勒了两个客栈的老板。虽然前后不过一二千字,却把两个人物的各自的性情,待人接物的不同,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两位客栈的老板,一个叫做王小二,一个叫做赵寡妇。放在古代,这二位都算是第一流的经理人。即便是放在当代来看,这二人的经营理念,待人处事的方式,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个优秀的经理人,一般要具有四个特征,即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
所谓铜头,是说思维开阔,在经营上经常有创新的好点子,能够抓住顾客心理。
所谓铁嘴,是说伶牙俐齿,在面对顾客,面对员工时,都能够左右逢源。
所谓橡皮肚子,是说遇到委屈,有容人之量;遇到挫折,能屈能伸。
所谓飞毛腿,是说遇到问题能及时处理,不拖延,不懈怠,办事雷厉风行。
四个特征中,铜头最为重要。
用以上标准来衡量王小二与赵寡妇,两个人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那么,两人中,谁才是灭法国最佳经理人呢?
先说王小二。
观音化身老母,前来警告唐僧师徒。听到国王狠毒,唐僧郁郁寡欢,八戒沙僧闷闷不乐。唯独孙悟空依然斗志高昂,主动请求到城中查探。
于是,孙悟空变成一个飞蛾,进入城中。《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成的东西,经常和情节有关,比如本故事中,灭法国正要杀僧,孙悟空却主动前往,故孙悟空变成的是扑火的飞蛾。
因观音有命,不得动粗,孙悟空也就在思考,用什么法子能够和平过关。当看到有一家客栈,客栈中有许多客人脱下衣服安歇时,孙悟空大喜。原文说:你道他怎么就知过得去?他要起个不良之心,等那些人睡着,要偷他的衣服头巾,装做俗人进城。
或许读者会有疑问,唐僧师徒为何还要偷别人衣服呢?孙悟空三兄弟自然会变化,可唐僧是俗人一个,不会变化。并且,唐僧师徒口音不同,服色不同,经过关卡时极为打眼。要想平安过关,不如入乡随俗,穿上一套本地服装。
就在孙悟空想要下手的时候,店老板王小二飘然登场。他告诉客人们说:“列位官人仔细些,我这里君子小人不同,各人的衣物行李都要小心着。”
古时候的客栈,基本上是大通铺。在泥石垒成的床基上搭上木板,十来米长一溜。七八个人都躺在一起。客人们辛劳了一天,往往是吃了晚饭之后,就洗脸洗脚,上床睡觉。至于衣物,就搭在床沿,或者枕在头下。
古时候民风淳朴,偷盗事件有,但是比较少。加上住通铺的人都是普通人,也没啥闲钱。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七八个陌生人住在一间房,多少还是让人不放心。
客人们听王小二如此一说,不禁担心起来。这头巾、衣帽虽然不值得什么钱,但若是丢失,也很不方便。
客人们纷纷起身说:“主人家说得有理,我们走路的人辛苦,只怕睡着,急忙不醒,一时失所,奈何?你将这衣服、头巾、搭联都收进去,待天将明,交付与我们起身。”
王小二也不嫌麻烦,就把客人们的衣物全部都搬到他的房间去了。
王小二很是尽责。他的卧房安全性比起通铺内自然高很多。他摘了灯笼,放下了吊搭,关上门窗,再三查看后,才进入房间,脱衣服睡下。
若此时王小二一家全部睡去,孙悟空就可以下手。没想到王小二虽然躺下,他老婆却依然在缝补衣服。王小二的两个小孩子,也在房中打闹,吵吵嚷嚷。孙悟空等了好久好久,见王小二一家还没睡着,再也忍耐不住。他(飞蛾)直接飞到油灯上,把火扑灭,然后变成一个老鼠,吱吱怪叫,最后竟然人立起来,抱起一堆衣服就跑走。
王小二家的大吃一惊,连忙拍醒老公,并且大叫:“不好了,不好了!夜耗子成精也!”
眨眼间整个客栈都轰动了,人人起来打老鼠。孙悟空大囧,万一被当成老鼠精打死,可就冤枉死了。他厉声大喝,说明自己是齐天大圣临凡,因公所需,借衣服一用。
黑灯瞎火中,诸位凡人都以为是妖神作恶,人人不敢妄动。孙悟空这才卷着衣服飞出城去。
孙悟空一路飞来,王小二这家客栈是客人最多的一家——虽然只有七八个客人。隔壁的赵寡妇家冷冷清清,一个客人也无。
王小二为何能将客栈经营成灭法国入住率最高的客栈呢?
关键一点,是王小二创造性的打出安全牌——他特别注意客人的安全保障问题。
安全第一,让客人对王小二客栈有了特殊的信任感。
换言之,王小二具备了最佳经理人的核心素质——铜头。他经营理念非常新颖,并且成功找到了客人与客栈之间的利益交点。
若无孙悟空捣鬼,客人们必然能够在第二天拿回自家的衣物。虽然这些衣服,放在大通铺中,极有可能一样不会失窃,但是,在经过王小二强调说明后,客人们必定会感激王小二,认为是王小二保护了客人的利益。
那赵寡妇家在经营上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赵寡妇店生意冷清,并非赵寡妇不懂经营。相反,在创新问题上,赵寡妇遥遥领先于灭法国诸多客栈。
在唐僧师徒安顿好后,赵寡妇就询问孙悟空等人晚饭如何安排。赵寡妇提出:“我店里三样儿待客。如今先小人,后君子,先把房钱讲定后好算帐。”
孙悟空一听,颇觉新鲜,于是询问是哪三样。
赵寡妇就说:“我这里是上、中、下三样。上样者,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二位一张,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连房钱在内。中样者,合盘桌儿,只是水果、热酒,筛来凭自家猜枚行令,不用小娘儿,每位只该二钱银子。下样者,没人伏侍,锅里有方便的饭,凭他怎么吃。吃饱了,拿个草儿,打个地铺,方便处睡觉;天光时,凭赐几文饭钱,决不争竞。”
赵寡妇的三样待客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是寻常,不过就是按照付费的多少,把客人分成三等。谁给钱多谁得到的服务就高。
不过,若这种观念放在古代,却绝对新颖。孙悟空听后,就颇为欣赏,他赞叹道:“常言道,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
古代社会讲究门第,讲究身份。儒家礼法的核心,就是等级。比如民众分成四等,士农工商。商人虽富,地位却低。唐宋时期,就算你身家亿万,也为士人不齿。
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观念悄悄发生了变化。商人的地位显著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些官员为了求利,巴结讨好盐商的事情。
赵寡妇的经营理念,其实也是明朝社会风气变化的一个侧影。这种以金钱决定待遇的观念,在唐宋时代基本上没有生存的土壤。
关键一点,是赵寡妇客栈的消费标准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在赵寡妇家享受上等待遇(吃大餐、歌姬陪唱陪睡,入住上等房),总共消费不过五钱银子。按照孙悟空的说法,在他们家乡,五钱银子还不够付歌姬的出场费。
赵寡妇这种主动让利的行为,让孙悟空很满意。作为商家,当然要挣钱,但是,必须义利兼顾。一味求利,是极端短视的行为。
并且,赵寡妇总是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客人的要求。
在吃饱喝足之后,孙悟空把赵寡妇找来,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明明上等房宽敞舒适,孙悟空却说:“我这朱三官儿有些寒湿气,沙四官儿有些漏肩风,唐大哥只要在黑处睡,我也有些儿羞明。此间不是睡处。”
赵寡妇很苦恼。可是,秉承顾客至上的原则,她苦思冥想,最终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她告诉孙悟空说:“孙官人,舍下蜗居,更无黑处,止有一张大柜,不透风,又不透亮,往柜里睡去如何?”
孙悟空的本意,其实就是要做出不同,惹出是非。一听赵寡妇如此说,当即大喜。师徒四人连带白龙马,竟然都住进了大柜子。并且,入住后,还要求赵寡妇把柜子门给锁上。
面对如此变态的要求,赵寡妇还是照做。
在客栈经营上,赵寡妇创造性提出按照消费区别对待的策略,在面对客户要求时,赵寡妇积极应对,及时做出处理。即便对方要求无厘头,只要是不伤害到他人,赵寡妇总是尽力办到。
可以说,作为一个经理人,赵寡妇不但具备铜头,并且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一样不少。
虽然眼下赵寡妇店的经营不如王小二,但是,随着其经营理念的推广,口碑的流播,赵寡妇店超越王小二店,成为灭法国第一名店,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