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让白居易苦恋一生的女孩

(2015-09-24 20:03:35)
标签:

情感

白居易

邻家女孩

母亲

初恋

分类: 历史/杂文

隋唐:让白居易苦恋一生的女孩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九岁时偷偷地写下的一首题为《邻女》的爱情诗。诗中不难看出,白居易对这个邻家女孩的思恋之深。从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居易总会思念起这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情,因为这是他的初恋,也是他情感的真正归宿。天仙般的邻家女孩让白居易春心萌动,十九岁的诗人拜倒在这个十五岁美丽少女的石榴裙下。

白居易还是十一岁的时候,因避家乡战乱,跟随母亲来到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即今日安徽省宿县境内的符离集。随后他与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孩相识。这个女孩的名叫湘灵,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还略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白居易十九岁时,湘灵十五岁,二人情窦初开,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这首题为《邻女》的诗,描述的就是当时只有十五岁湘灵的音容笑貌,诗中不仅赞美她容貌的美丽,更赞叹她悦耳的嗓音。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80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求学。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这位邻家女孩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从这些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十六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十分深厚。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自家门第低下,攀不上官家出身的白居易。而白居易的母亲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门第观念成了白居易婚姻上的致命伤。

贞元十六年初,二十九岁的白居易高中进士及第。在此后回符离家中的近十个月的日子里,他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同意自己与湘灵结婚,但都被母亲严词拒绝了。于是,在遭到严重的打击之下,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门,进京赴任。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京都长安作了校书郎,按朝廷规制,需要举家迁至长安。这一次,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然而,拥有门第大于一切观念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在全家迁离时,坚决不让他与湘灵见上一面。这虽然让白居易深深地感到他们的婚姻再无希望,但是,他们自儿时建立起来的深厚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再结婚来抵制自己母亲的错误,并挥笔写下《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等三首诗来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个邻家女孩。

白居易三十七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了《夜雨》、《感镜》等诗来思念湘灵。不久,白居易被贬江州,不料途中却巧遇正在漂泊路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而湘灵也四十岁了,但她却没有嫁人。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不难想见,此“恨”与千古名篇的《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可以说,白居易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以及感情上的心路历程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直到白居易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杭州知府任满回洛阳途中,路过“徐州符离”,得知湘灵早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休止的句号。

在白居易一生思念湘灵的众多诗作中,从十九岁开始写下的《邻女》,到五十岁写下的最后诗篇《寄远》,从情窦初开的少年才俊,到官场沉浮半生的知天命老人,时间跨度三十多年,抒发了白居易从少年到老年的长相思。从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中,人们能读到白居易真挚的情感外还有那永远抹不去的心灵创伤。

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白居易的父亲授襄州,即今日湖北襄阳别驾。这年冬天,白居易随父求学,与湘灵暂时分别。后人以此认为,这是白居易的母亲发现了儿子与邻家女孩出现了恋爱行为,借口让儿子离开符离,以斩断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姻缘。与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分别无疑是十分痛苦的,因此,二十一岁的白居易挥泪写下了一首《潜离别》。诗中写道:“不得哭,潜离别。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双飞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可以说,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是明白地表达了离别的原因,其中的“利剑春断连理枝”就是有力的证据。诗句中的“利剑”是指拆散其甜美初恋的社会原因,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门第观念。

白居易初恋结局以失败而告终,其幕后真正的黑手并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一个社会规则,白居易只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一个牺牲品。与湘灵有缘无分也不能全怪白居易的母亲,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个风气,生活在这个风气之下,必然要受到这个极端自私自利的社会规则所左右!

其实,跨不过门第观念这个门坎的还有白居易自己。白居易在《长相思二》中这样写首:“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他把自己情人比萝草,把自己比青松,松树的枝子太高,萝蔓攀不上去。这个比喻正是说明了白居易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阴影在作怪,而这个阴影就是他和湘灵之间的门第之差。因此,当进京赴任后,他涉足了官场上的灯红酒绿,思想感情上出现了巨大变化。

唐宪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2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这一年三月赴长安,晚上住在静恭坊杨汝士家中。当时杨汝士有一小妹,长得漂亮,颇有才气。白居易虽然一见钟情,但是,心中那段初恋的悲情痛苦并没有消失。当然,这挡不住母亲的多次相逼,加上与杨小妹多日相处,感情日深,最后,白居易还是抛却了初恋情人,与杨小妹喜缔良姻。在门第之风盛行的唐朝,长安杨家豪门与符离邻家的湘灵寒门一比,白居易自然更喜欢的是大家闺秀。事情至此,白居易为什么最终抛弃初恋的湘灵,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白居易初恋的失败,还可以找一个如花似玉大的大家闺秀填补感情上的空虚;而邻家女孩湘灵尽管已过不惑之年,但她还要为一个负心的男人坚守忠贞,而她埋藏心底的爱人却早已抛弃自己,另寻新欢,日子照过,孩子照生,似乎还有些春风得意。这的确让人感到太不公平。用现在的眼光看,抛弃初恋,去攀豪门,这无疑是一件令人不齿之事,而在古代男权时代,这却是古训,是风气,是惯例,是社会规则,甚至还是时尚潮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