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快到了,请别忘了他们!

(2015-09-12 09:00:17)
标签:

情感

父母

乡愁

中秋节

老人

分类: 历史/杂文

中秋节快到了,请别忘了他们!

 

中秋节快到了,有些伤感了,也许想家了......也许想回到过去......就是无比孤独,忘记多少个中秋没在家里过了。

一位孤寡老人拿着一部手机走进手机维修店里去维修。维修员看了看手机,告诉老人,他的手机并没有坏。老人听后,目光显得呆滞,突然哭了起来:那为什么我接不到孩子们给我打的电话?慢慢地,老人伤心地拿着手机走出了维修店……

维修员瞬间泪奔了!蓦然想起,上一次给爸妈打电话还是上个月了,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暖......而心酸,是那么的留恋和不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啊!想一想那一天如果到来,该会有多么可怕呀!

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再忙,工作再重要,趁老人还活着,就多回家去看看老人,哪怕打电话唠唠家常。

其实,你身在外边,可能不知道,你年迈的父亲,每天都可能拿着他那个陈旧的手机,在等待你的一声问候……

究竟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归家之路,变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一些人很矛盾,他们也想回家和家人团聚,又害怕回家,因为某些原因不愿面对亲人,这就是“恐归族”。

“恐归族”有很多共性:工作不稳定,事业未起步或才起步,前途不明朗,钱包空空的。每到节假日,想想家中父母那期盼的眼神,想想儿女事业有成红光满面。

再想想自己的现状和回家后的“惨状”,浓浓的乡愁顿时化为一声叹息:功未成名未就,有何脸。所以绝大多数农村的孩子宁愿在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回乡。"有的年轻人把面子看得太重。”比起父母对游子的牵挂,我们那点‘脸面’真的微不足道。当听着别人家里传来的欢声笑语,牵挂着远在他乡的儿女,父母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要知道,儿女不回家带给亲人的牵挂和担心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是在增加。比如有一位母亲,因为想念孩子哭伤了眼睛。

为“混不好”就不愿回家或不给父母打电话,实际上,父母能见上孩子一面,一顿平平淡淡的团圆饭对老人来说,就足以慰藉他们的心灵。如果因为“混不好”,就不回家或不打电话,这种逃避式的做法伤的只会是父母的心。

“恐归族,父母在喊你回家吃团圆饭   别让“没脸回家”割裂了乡愁。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学会与现实相触、给心灵释压减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很多事情,不能以金钱作为唯一标准。在这种常识面前,我们每个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强大,拥有自我修复的基本能力。

有钱没钱,都应该回家或打个电话。每个人都是父母心头的一份牵挂。事实上,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并不在乎你赚了多少钱、带了多贵重的礼物回来,而只是希望看到子女平安归来的身影。

回家的初衷,并不是要回家拼成就、拼能力、拼金钱,更多的只是回家享受亲情之乐,享受团圆的温暖,让乡愁有个安身之处。这种单纯的快乐,不应该过分地被物质、被面子所绑架。

年轻人在考虑回不回家或打不打电话的时候,是否也能够多为亲人们考虑些?年迈的父母还能够再这样等上几年呢?“混不好”不回家的背后,埋藏着太多父母的牵挂和亲人的期盼。不要让“混不好”绊住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中秋节对于每个人而言,不仅是一种怀旧的情感,终于闻到故乡的味道,吃到熟悉的菜肴,看见父母白发皱纹下的笑容。它是让无数远离故乡的人终于在那一刻有了心安之处,其实,没有不愿意回家的儿女,更没有不愿意团圆的父母。中秋节,不要再让你的乡愁因为烦恼而无处安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