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的价值
(2015-09-01 17:20:54)
标签:
娱乐护肤品皮肤语言美很多 |
分类: 教程教学 |
对于很多人买昂贵的护肤品,我一直不太理解。在澳洲时,天太热,总出汗,用的什么我几乎都忘了,也就是在超市随便买的一款。回国到现在,我一直用10元左右的润肤霜,比我家保姆宋姨用的大宝贵一些。沈阳很干燥,贵的倒不见得很保湿。
记得在国外时看过一个皮肤问题专家在杂志上写的文章,说护肤品基本上是越便宜越好,因为昂贵的护肤品中化学成分更复杂,含铅等化学的东西更多。而且,没有任何护肤品真的能够减皱,它们的最大作用就是保湿。皮肤水分流失少,就老化得慢点。所以我总结,护肤品,用和不用,差别很大;但是用什么档次的,差别不大,有时低档的没准更好。
我对电影很关注,对好莱坞明星很熟。常常感慨的是,记忆中一个女明星在不久前的片子里是那样年轻,一看她的最新照片,居然那么老,可想而知,神奇的护肤品是不存在的。我们普通百姓就别像找仙丹一样去寄托太大希望了。
另外就是根据“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的名言,我觉得护肤品的价格不应该太高,没必要为了这层皮肤去浪费我太多的资源。还是那句话,当想到几百元或上千元钱可以做多少事情时,就觉得把它擦脸上,再洗掉,是很荒谬的事。我也不愿意为护肤花上太多时间。很多女人觉得做护肤、化妆是一种放松,我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扫地洗碗都是一样的放松,打鞋油并不比抹擦脸油糟糕很多,甚至更有成就感。照镜子看自己就会更爱自己吗?才会更爱自己吗?
所以每看到其他女人用的放大的化妆镜和其他无数瓶瓶罐罐时,都觉得自己跟她们不是一个物种。记得曾听说郭敬明有时洗脸要十道工序,就更感慨,一个男人都可以比我更有女人味!
其实,皮肤的好坏,护肤品只起到很小一部分作用,更多的是取决于人的整个机体的状况。肝气不舒就容易长斑、内分泌失调就长疙瘩、睡不好就眼圈黑、气血不足就脸黄皮肤干燥……现在的人大概都有这些常识了。
而一个人美丽与否,皮肤又只起很小的作用。我哥皮肤很有沧桑感,拍出照片,质感很强,他也从没用电脑给抹大白,结果很多网友还说他帅呢,估计大家都是在利用他的小我,好让他多做事情。
甚至五官长相的作用都不算很大。当长相不是很极端时,表情神态气质的作用就更大。我曾有个成人学生,19岁,家长要送她去塞班岛打工。我讲了很多,他们还是很坚定要去,于是要从零开始学英语。她的五官比张柏芝标准多了,在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的女生里也能排上前几名。不过你很难喜欢她。她的表情眼神不够丰富且不说,她竟然说自己想整容!
除了容貌,一个人美不美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我从小学过“五讲四美”,记得还有语言美。前两天,看我哥微博转载一条别人的,说“哇塞”这句话,原本是方言里的脏活,所以看到很多美女满口“哇塞”很是着急。有人可能觉得这对美女要求太高,谁能去考证每句流行语的出处呢?但是我看这里也有一定道理。我觉得,一个很自信的、不急于找归属感的美女,应该不会随便就跟风学一些来历不明的话。
最近这段上了微博,发现如今网上流行一种吐痰现象,就是“我呸!”。很普遍,从百姓到名人,痰声四起。大概是现实中不吐了,就都憋到虚拟现实里去了。我想如果是说说笑话似乎还可以宽容,如果是真的愤怒就不应该鼓励——我们总该能想出比吐痰更有表现力、更有建设性的语言吧。吐痰倒是不用动脑子,很省事,殊不知在网上,吐出口水,往往就要溅回来很多倍的脏水。
明星也是人,妈妈也是人,都可以吐,但是只有极少的情况,这种直率才够得上是美。
说完语言美,自然想起了行为美和心灵美。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批评人们很容易只看到皮肤深度,而看不到内在美和整体美。其实,皮肤深度也不是那么难以超越的,况且很多时候,皮肤是屏幕,上面可以看到内在的投影。一个欠缺内在美的人,精神上的不和谐会反映在身体上,而身体上的不和谐又会反映在皮肤上。
而一个有着高级别整体美的人,他的美自身都装不下,会辐射到周围人身上。如果我们的感官再灵敏一些,大概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周身的能量场、光环是更强的更美的。有时我觉得幼儿大概就有这种能力。我女儿愿意接近的人,大都是身心比较和谐的人。即使同一个人,也是当你更和谐愉悦时,她更愿意接近你,大概这是生长的本能吧。
所以,这样说起来,护肤品的价值就显得更小了。呵护心灵远比护肤更重要,即便是为了皮肤着想。
把这些想法写下来,跟女性朋友共勉,希望咱们不要被广告和明星的化妆照给忽悠了,把辛苦挣的钱都给了这个链条上的人。要有更强大的自信,更多照顾自己的内在。
希望男性朋友能发现什么是自己的化妆品,是抢眼的手机电脑汽车房子,还是头衔职称学历信用卡名气?
希望咱们都时刻警醒,自己是不是把大量的人生资源都放到了这些“化妆品”上。如果此时我们正站在一个荒岛上,没有这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东西的美化,就自己这个人站在那,我们的光环还够不够强大?
总之,我的意思不是让咱们省下买化妆品的钱,再去买名牌衣服。
本文摘自新浪作者:罗玲